斗 子
曹妃甸地区古来有这样一句俗语,叫“淘干拿鱼”,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几乎都用斗子淘过鱼,然而很少有人研究过这习以为常的物件。

斗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农具,学名为戽(读hù)斗。《汉语大词典》释义:“一种取水灌溉用的旧式农具。用竹篾、藤条等编成。略似斗,两边有绳,使用时两人对站,拉绳汲水。亦有中间装把供一人使用的。”《辞海》这样解释“戽”:“汲水灌田,其器名戽斗,一种人力灌溉提水工具。用粗绳子缚于木桶或笆斗两边,两人相对站于岸边,双手各执一绳,以协调的动作将塘水汲入田间。”王祯《农书》卷十八:“戽斗,挹水器也。凡水岸稍下,不容置车,当旱之际,乃用戽斗,控以双绠,两人掣之,抒水上岸,以溉田稼。其斗或柳筲,或木罂,从所便也。”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十七亦有同样内容并配有插图。对于这种古老的汲水农械,历代文人雅士多有诗文流传。宋代诗人陆游曾作《喜雨》一诗:“水车罢踏戽斗藏,家家买酒歌时康。”《村舍》诗曰:“山高正对烧畬(读shē)火,溪近时闻戽水声。”唐末五代贯休《宿深村》诗云:“黄泉见客合家喜,月下取鱼戽塘水。”

这种椭圆形的斗子,看似结构简单,编织起来却需要很高的技术。与编织簸箕、笸箩等器具一样,不仅要用粗细均匀的上等柳条,要在“二伏”之后割回来晾晒剁皮,柔软而洁白,还要配上细细的麻绳或棉绳,做工极为精细,用以盛水基本上点滴不漏。百姓种地是靠天吃饭,既要防涝又要防旱,每遇大旱,为了适时播种,需就近从壕沟里提水灌溉,以解旱情,有时要全家出动,连妇女们也投身抗旱之中,充当扯斗子淘水的生力军。故此,这种斗子在乡间被叫做淘水斗子或淘鱼斗子。在秋季水位下降之后,很多人会结伴围埝淘鱼,都是使用这种斗子。乡土作家李庆玺曾经写过《淘鱼》一文,这样记述:“这斗子是用比较细的柳条编织而成的半圆形器皿,中间有横梁,两侧分别系上绳子,再在斗子尾部拴一根或两根,两个人分别站在岸的两侧,其中一个人是主角,两只手分别各抓一条绳,掌握淘水倒水,另一个人做配合,抓着另一侧的绳子,和掌握斗子的人一起把水送到埝的外边。抓着两条绳子的要有一定的技术,既要负责把水舀到斗子里,又要负责拉起拴在斗子后边的绳子把水倒出去。两个人配合得好,可以把斗子耍得滴溜转,效率既高,又十分好看。”
淘水用的斗子,都是加横梁的,一般为手指粗细的槐木等硬木,需要结实牢靠,经得住反复拉扯。农人点种也是用这种斗子,因它敞口较大,伸手抓取种子十分方便。这时则不再需木梁结构,承重并不大,只要在两侧拴上宽布条或粗绳,便可挎在肩上。后来有了化肥,也用它盛化肥,仍是挎着斗子去田间施肥。因此,当地人习惯地称之为点种斗子或种斗子,施肥斗子或肥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