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
古名劳,今名耢(读lào),亦名耱(读mò),又名盖,为传统农作工具。《现代汉语大词典》:“一种平整土地用的农具,长方形,用藤条或荆条编成。”《辞海》:“用于耕后或耕耙后耱碎土地,平土保墒。畜力耢多用荆条或树枝编于木耙梃或框架上而成。也有将畜力耢加固、改装,或将栅状铁条挂在犁耙或镇压器后面进行复式作业的。”

元代王祯《东鲁王氏农书·农器图谱》记载:“劳,无齿耙也,但耙梃之间以条木编之,以摩田也。耕者随耕随劳,又看干湿何如,但务使田平而土润。与耙颇异: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摩之功。”图谱之劳有三根耙梃,榫卯套装,其间用柳条或荆条扭曲弯回绞套,王祯称之为无齿耙,古今皆然。笔者行摄冀东诸县,所见之盖的构造大同小异,多为“曰”字形或半“曰”字形的木质框架,长方形,长约1.5米,宽1米左右,外框需槐、榆等硬木做成,框上多用柳条、桑条等编制而成。这种像盖子一样的农具,在旧时的曹妃甸地区,一般在初夏时节种高粱、玉米和谷子之后,用于掩土,填平点了种的垄沟,使之平整。盖需要由牲口拉动,并依靠人站在盖上增加一定重量,才能发挥出作用。覆盖面积,一趟大约占三四条垄的宽度。
据史料记载,山东藤县黄家岭曾出土汉墓画像石,石上画有一梁一辕之耢,人立耢上,由牛拉动,此为耢之始祖。当耢被牲口牵拉行进时,农人便会娴熟地跃到耢上面,双脚叉开,手持缰绳,身体随着耢的前行速度,有节奏地左右摆摇,并将力量运到双足之上。身后的田垄,随之变得平整,点上的粮种均被掩埋起来。土需掩得厚些,人就要往耢后站立;需掩得薄些,人就要站得靠前一点,耢就略微发“飘”。这要视点种的何种粮食作物而定,比如种植棉花,种子不需埋得太深,就不能用耢。
一位站在盖上的农人身姿,在行进中犹如跳跃着原始而粗犷的舞蹈,自由而欢快。其实,千里沃野,不就是亿万农民最为熟悉的表演舞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