拢,沿海盐碱地区一种特殊的收割工具,专门用于收割蒿子、黄蓿等植物颗粒。本以为这是一个很“土”的俗称,查阅《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得知,之所以称之为“拢”,恰恰符合这个字的本意:凑起,聚合和梳掠、整理。原来先人们为这种工具命名,是有根据的,绝非凭空想象。经反复考证,方知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器,源自中国古代一种抄麦器——麦绰。元代王祯在《东鲁王氏农书·农器图谱》里这样记载:“麦绰,抄麦器也。篾竹编之,一如箕形,稍深且大。旁有木柄,长可三尺,上置钐刃,下横短拐,以右手执之。复于钐旁以绳牵短轴,左手握而掣之,以两手齐运,芟麦入绰,覆之笼也。”另有麦笼配合使用:“麦笼,盛芟麦器也。”曾经是古代中原地区广泛使用的农具:“芟麦等器,中土人皆习用。盖地广种多,必制此法,乃易收敛。比之镰获手,其功殆若神速。”

不知何年何月,这种手动的“收割机”从中原地区引进过来,变成冀东沿海的拢。拢的主体,是一个50~60厘米形状像簸箕而稍大的拢兜,边框由半圆形的竹片揻成,竹片厚度2厘米、宽5厘米左右,中间用竹篾编成类似席子的篾片,比较稀疏。半圆的竹片直角边木框上镶嵌着一块锋利的刀片,叫拢条。在与刀片成一条直线的木框上,安装着1米有余的手柄,就是拢把,其长短、粗细和形状比挖锹把略细。直角边两端各系一条细绳,绳子的长短可以根据执拢人的个头高矮来调整。两条绳子末端安装一个方形木框手轮,用于手控,一端是可以转动的细木棍。拢条用的时间长了钝,要及时摘下来用磨刀石磨一磨,使之更锋利,一旦用老了,还可以废物利用,用钢剁子剁成大约5厘米一段,改制为掐高粱、谷子的把掀。

使用拢需要全身的力量,尤其是双臂、双手的协调配合,不仅要求有力气,也要会使巧劲。人一定要站稳,右手握手拢把,左手拉住拉手,从右至左挥动起来,黄蓿或蒿子的上半部分自然就拢入兜中,抡两三下兜就满了,拉绳引至一旁,只轻轻一拽便倒置身后,倒两三次就是一小堆。这样在地里晾晒几天,稍微干燥些后就运至平坦的晒场,垛成大垛,接着晒下去。等到冬季,就开始用木叉子抖垛,俗称“抖落黄蓿”,目的是使籽粒从枝条上抖落下来。草籽落地后还要经过碌碡碾轧过筛,收获其饱满的颗粒,下一步就是利用它去榨油了。

黄蓿学名叫盐地碱篷,是重盐碱地的代表性植物,一年生草本,呈群落生长,生命力顽强,成熟后高达80厘米。幼时称黄须菜,可食用,曾是饥荒年景穷人的救命菜。蒿子即青蒿,学名黄花蒿,古时称菣(读qìn),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广泛,适应性强,可提取青蒿素,是重要的中草药。这两种植物种子皆可榨油,是过去当地居民食用油的重要来源。

每年秋末,便是蒿子和黄蓿的收获季节。在当地有“白露打黄蓿,寒露打蒿子”的说法,一般在收割完黄蓿的尾声,就要紧跟着收获蒿子了,再晚了蒿子籽就会自行散落在地上。

黄蓿和蒿草是盐碱地带的特产,因为有这两种植物果腹,不管过去的日子多么艰难,也不管遭受多么大的灾荒,均可聊以充饥。尽管二者外观、色泽不同,加工成食品口感、味道也有很大区别,却都是经过十数道工序才摆上餐桌。要把一粒粒微不足道的草籽颗粒归仓,除了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更需要智慧,拢——一种古老而简单的工具,应运而生且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