耙 子

耙 子

柴米油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农村百姓生活中没有不缺的东西,包括柴草。一日三餐要生火做饭,柴草称得上是民生大计。

柴草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庄稼的秸秆,另一个就是秋冬季节去野外捡拾荒草。因此,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堆着一个或几个草垛,远远望去就像小草房子似的,落下一层厚厚的白雪之后,又宛若一个个大蘑菇,为北方地区冬季一景。

耙子,是农家人捡拾柴草的便利工具,其构造非常简单,一根细长的木柄,缚一耙头,耙齿是用竹条或铁丝加工而成的,大约1尺多宽。打眼看上去分明就是一个巨型的痒痒挠。每逢秋后,到野地里去搂草拾柴禾,成为农家孩子的必修课。

小时候接触过两种耙子,一是竹耙子,耙齿是竹子做的,比较轻巧,缺点就是突然遇到石块和硬土块容易断齿,适宜搂树叶和草末儿、捯垫厩,盛在筐子里背回家。再一种是铁齿的耙子,较之竹制的结实得多,适合搂长一些、硬一些的草,铁齿很富有弹性,遇到硬物一旦抻直了,还可以用手再揻过来,很耐用。

西汉《方言》称之为渠疏,元代《农书》称竹耙,今还叫竹耙,且形制不变,“揉竹为耙”已两千年了。自从使用液化气或天然气的灶具之后,搂草的耙子早已闲置不用了,即使没有毁坏或丢失,也在厢房屋的某个角落不知挂了多少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