屉
屉
簈(读píng)屉,与锅碗瓢盆一样,是过去北方农家灶台必备的厨房用具,用高粱秆、竹片、木片、铁丝、铝丝编结而成,现在多用铝片,也叫蒸帘。
早年间的农村,进门就是灶间屋,两侧或者一侧垒着锅台,上面安放着大铁锅,一般都是八印锅,平常烧水做饭都用它。小锅满足不了一家老幼的用餐,也无法为院子里养的肥猪馇食。从事农村的体力活计,需要吃干粮才能抗饿,蒸干粮是每一个家庭主妇每天必做的一道功课。大铁锅的箳屉也就因此而显得格外重要。

最初的箳屉都是高粱秆的,即利用当地产的白高粱秫秸最顶端的箭秆编结而成。高粱在北方极其常见,箭秆光滑挺直、粗细均匀,要用两根木条做横梁,与箭秆紧密结合,用细铁丝或棉麻线将其逐一排在一起,使之形成一个矩形,大约二三十根就够了。再用一把快刀削成弧度成圆形,一只箳屉就完成了。这样的高粱秆箳屉不仅具有形式感,而且更加耐用。一般八印锅需要制作大小两个箳屉。
无论平时蒸窝头、发糕、馒头,还是逢年过节蒸饺子,都用箳屉盛着。蒸制或馏制食物,根据吃饭人口多少选择使用规格大小不同的箳屉,再决定添多少水,把箳屉卡在水际线以上。箳屉一定要事先铺好洇湿的屉布,防其粘连。而后加旺火,蒸制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当一锅喧腾腾的大白馒头出锅了,这时新编的高粱秆箳屉会随着灼热的蒸汽,飘出一股异样的清香,蕴含着饱满的食欲。
高粱秆毕竟经不住长年的熏蒸,时间久了会因受潮而变沉变重,周边还会因长时间的烘烤而变得发焦发黑,从而失去其透亮的质感。后来人们就发明了用薄木片或竹片来钉制箳屉,这样的簈屉更加结实,也比较轻便,被主妇钟爱一时。
再后来,就改用铁丝以及铝丝来编织箳屉,把长长的铁丝或铝丝拧成花形,使之形成一个个圆,周边用粗铁丝为外框,两边各缀上一个提手。这样就完全杜绝了木、竹或秸秆的不足,轻巧而不怕炙烤,而且透气性能更好。
曹妃甸方言里有一个常用字叫“烀(读hū)”,烀饼子、烀白薯、烀螃蟹、烀皮皮虾等,都需要箳屉来承当重任;还有一个字叫“馏(读liù)”,意思是本来是熟的食物再重新加热,也是离不开箳屉的。
祖先发明这种厨具,就注定烈火炙烤和沸水浸泡的命运。最令人不安的,是免不了遇到一些粗心的农妇或大意的男主人,在蒸或馏时,铁锅里添水数量不足,当灶坑里的熊熊火焰将锅烧干的时候,高温下的铁锅内壁必然要殃及箳屉。即使未曾遭此厄运,但也会在一次次炙烤和浸泡中变得黝黑和衰老起来,犹如一位日渐衰老的长者,令人顿生怜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