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 子
2025年10月14日
戳 子
柏各庄农场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专事水稻种植,每个农场都曾相继兴建机米加工厂,加工稻谷过程中,凡装麻袋、粮囤等,都少不了用戳子,生产队秋季打场也必不可少。每铲一斗,大约十五六公斤,连续不停地干,也是十足的力气活。戳子是用剥了皮的柳条编制,三面卷沿围起,一面敞开留口,有些像簸箕形状,也有薄板制成的“舌头”,但没有“簸”的功能,外观比簸箕长且高,上有木质横梁便于提握。

这一传统农具,古时称畚(读běn),“以枝条竹草编成之盛物器具……形似斗状者称畚斗”(《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广韵》曰“草器”。《周礼·夏官·挈壶氏》云:“挈畚以令粮。注:畚,所以盛粮之器。”《说文解字注》则表明,“畚”最早是用来盛放种子用的。《列子·汤问》记述:“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元代王祯《农书·畚》记载:“杜林以为竹筥(读jǔ),扬雄以为蒲器,然南方以蒲竹,北方则以荆柳,或负土,或盛物,通用器也。”可见,古代的戳子有撮粮和撮土的双重功能。
其实,戳子就是用木、竹、铁片做成的一种铲状盘,用以收运从地板上扫除的垃圾,或撮粮食等。作为农用工具使用的戳子,一般长约65厘米,宽37厘米,高25厘米,在农村比较常见。早期的戳子没有把手,后来加上了横梁利于使用。收集脏土垃圾用的戳子,体量较小,一般都以柳条编制或木板制造,后多用铁制,时下以塑料加工的居多,配有或长或短的垂直把手,这是后人为了方便劳作不至于长期弯腰改良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