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 耳

暖 耳

“世有不因盗铃而掩,不为避骂而塞,但恐风之来割,而暂忍一时之聋者,耳套是也”(清代李光庭《乡言解颐》)。耳朵是人身体上的重要器官,它对人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没有各种现代御寒装备的古代,古人在耳朵保暖这事上大动脑筋,发明了护耳神器——耳套,即暖耳。

暖耳,亦称护耳、耳罩、耳包,唐代称之为耳衣,用以抵御严寒。诗人李廓曾在《送振武将军》一诗写道:“金装腰带重,锦缝耳衣寒。” 由此可以推断,耳衣是锦帛制成,但它的具体样子已不可考。到了明代,暖耳出现了,而且还被列入官服制度中,百官上朝时就戴暖耳御寒。当时的暖耳由兽皮制成,长方如披肩,套在帽子上。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貂帽腰舆》:“京师冬月,例用貂皮暖耳……大臣自六卿至科道,每朝退见阁,必手摘暖耳藏之。”明代查慎行《人海记》:“每年十月朔,传戴暖耳。”

到了清代民国时期,多是心形、桃形的暖耳。其结构更合乎耳廓形态,将外形处理成文字中的逗点,略向前倾斜,这样一来,样式便更有动势和美感,也与耳廓相吻合,想必耳朵暖和了,心里也会暖融融的。暖耳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多用各种颜色的丝绸精心制作而成,上面还绣着各种吉祥纹样,内层为一耳形窄边,戴的时候把内层窄边套于耳轮的上面,夹层中多填充薄棉,有的还在外侧边缘镶有裘皮,既挡风保暖,又华丽美观。从现存的实物看,有的外侧还绣上了“谦和受益多,勤俭持盈久”之类的警句,看上去有让这句子常响在耳边、记在心头的意愿吧。

后来的暖耳多是民间御寒之用的,在北方地区非常流行,女子用的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