筐
在曹妃甸李八廒一带流传这样的话嗑:赶了个集还是庄,买个栅(读 zhà)子还是筐,吃碗饸饹还是汤。这里所言的栅子和筐,都是指的一样东西,即柳编的盛物之器。

“筐,亦作匡。方形盛器,多以竹篾、柳条等编成。匡,方正之意,以其形得名。《说文》:‘匡,饭器,筥也。’《诗·召南·采蘋》:‘于以盛之,维筐及筥。’汉代王冲《论衡·说日:》‘彼从下望见其形,若斗筐之状。’清代朱彝尊《拙宜园补题三首为杨耑木赋·苔径》:‘竹筐挑筑海沙麄(读cū),石子圆匀巧匠铺。’”——《中国古代名物大典》[1] 如是说。柳编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原始人在从事采集作物过程中,动手制作各种容器和包装物,多采用有韧性的植物,借助初步掌握的编制方法,制作出不同类型的实用的柳编产品。从奴隶社会到战国时期,柳编就已经在人们生活中普遍使用,历经各个朝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器具。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用柳条编织的篮、筐。春秋战国时期,用柳条编成杯、盘等,外涂以生漆,称为杯棬(读quān)。唐代,沧州(今河北沧州和山东宁津以北地区)柳箱已很著名。宋代,人们取杞柳的细条,“火逼令柔曲,作箱箧(读qiè)”(刘向《别录》)。此后,柳编工艺不断发展,传统工艺的柳编主要有衣箱、笸箩、簸箕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柳编工艺品开始出口,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柳条筐是20世纪北方农村普遍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柳条多为杞柳,便于取材,粗的比小拇指稍细,细的跟车辐条差不多,表面光滑,柔韧度好,容易弯曲。柳条筐一般分三类:不载重物的高沿高粱的筐,叫作栅子。本身比较大,也比较深,近方形,开口约60厘米,高50厘米,底部密实而四周空隙大,俗称大眼筐或扒拉筐,一般是装柴草用,水田插秧挑芽子(秧苗)也是用它,成对使用,只是尺寸略小,如果太大装多了挑不动。专门装水果的筐既瘦且高,是上大下小近乎圆柱形,柳条不剥皮,四壁空隙小,常套上蒲包盛梨、苹果等。还有一种长方形的栅子,是放置在手推独轮车两侧的,一种更小的栅子是跨在自行车后椅架两侧的,均便于载物。

密实的大筐,也叫抬筐,抬土抬粪用。规格大致为,开口直径60厘米,底部直径50厘米,高30厘米,载重性能最强,除柳条编的以外,还多用紫穗槐、桑条编制,并不去皮,牢靠结实。打底用的树条粗细适中,一般6根为1股,4股交叉形成“米”字底,每股再分成两部分,即三根为1股,以做筐帮的立筋,这样形成24根立筋,起到立柱作用,立筋是筐的负重之所在,就像中国传统民居的梁柱,使这大筐具备良好的载重功能,清淤挖河一筐土垡子重达200公斤。
带提梁的篮子,即菜篮子,也叫笼筐,尺寸不一,形制多样,可提可挂,十分耐用。春天下地挑菜,进园子摘豆角、西红柿,秋后掰玉米等等,妇女们挎在臂上,十分轻便。篮子平时挂在家中的房梁上,盛放着饽饽、饼子等吃食,透气透风。还有一种更为讲究的篮子,是用去了皮的柳条编制的,极其细密,有扁圆的,也有桶状的,均带提梁,与水斗子、斗、笸箩等一样的编法,春天种地点种使用,或下地带饭盛饭。与之相反,沿海地区使用一种特殊的大篮子,选择的柳条粗,编的提梁大,底和帮也厚,俗称海篮子,是专门用于盛放或装卸海货的。
柳条筐是农家渔家的一大帮手。各种各样的筐篮虽然家家都有,但并不是人人会编,在乡间有专门的手艺人,编筐出售,以补贴家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手工编的柳条筐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别说城里的人,就是许多农村的孩子,了解这些物件的也不多了,但它曾经有过的历史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注释】
[1]华夫主编,中国古代名物大典,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