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墨盒
2025年10月14日
铜墨盒
我从小就喜欢写字画画,但一直以来因为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铜墨盒而感到深深的遗憾。打从记事时起,家族中识文断字的人就不多,本家二爷李学信算是能看古书、能写毛笔字的人物,20世纪50年代曾在李八廒乡政府工作过,记忆里只有他有过一只精致的刻铜墨盒,很令人羡慕。

“墨盒者,因砚而变通者也。因块墨而用砚,因砚而用盒,因盒而用汁,古今递变亦其势然”(清末谢崧梁《今文房四谱》)。那么,铜墨盒创制于何时?“传说,乾隆年间进京应试的人感到用石砚研墨不便,便用粉盒装入丝绵,浇入研好的墨水,代替研墨,携带方便”[1]。一般认为,墨盒始于清乾隆中期。其后种类渐多,正方、长方、正圆、椭圆均有,但在使用上圆形最佳,方形次之。墨盒多以白铜内镶紫铜,因为紫铜盛放墨汁不易腐坏。
在铜墨盒上刻写字画是刻铜艺术的主要载体之一,使之成为具有文字、图案、纹饰、款识的精美工艺品。据齐如山《北京三百六十行》记载:“刻墨盒始于陈寅生。”陈寅生为清朝同治年间的秀才,工于书画,运用于刻制铜墨盒,所刻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山水人物静中有动,铭刻的真草隶篆和行书字,极具特色。晚清时文房用品作坊日渐增多,铜墨盒已成为文人雅士喜爱的时髦之物,商界账房、私塾学堂、仕宦之家等都已广泛使用。
随着钢笔、圆珠笔、铅笔等硬笔的普及,毛笔逐渐退出实用书写领域,专为书法艺术而用,墨盒也随之少有人使用了,更不会有人大量制作了。它从产生到现在不足200年,而其兴盛期还不到100年。虽然退出实用书写的舞台,但在古物文玩市场仍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人们乐于收藏的文房艺术品。
所摄图片为十农场李八廒村革命烈士李林青遗物,是在1934年上学时丰润县小学会考的奖品,由其子李荣贵提供实物并协助拍摄。
【注释】
[1]陈重运,《古玩史话与鉴赏》,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