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我已在曹妃甸区政协工作8年多,主持编辑了十几本地方文史图书和摄影画册,其中最耗费心力的有两本:李庆玺的《史话曹妃故里》,李润生的《话说李八廒》,这两位作者与我同宗,都是浭阳李氏后人,写作内容又是家乡故土的事情。榜样在前,当奋起直追,于是我从为人作嫁的幕后走向了写作一线。期间进一步坚定信心做《在民间》的,是195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研究自己的乡土》,作者是苏联的斯·弗·奥勃罗契夫。
我初始是为所编之书拍摄插图,最早接触到的是农具。中国传统农业工具,到了宋元时期就基本定型了,元代《王祯农书》成为一部全国范围内全面总结农器的里程碑式图谱。新中国成立前夕,系统记录中国北方传统农具的著作,竟是日本学者二瓶贞一和松田良一《关于华北地区的农具调查》,书中所记农具之尺寸,精确至厘米。美国学者鲁道夫·P·霍梅尔《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也包括部分传统农具。两部书的田野调查,均运用了摄影记录的方式。在我目力所及,1958年农业部编著出版过一套4卷《农具图谱》,除了旧式农具,大多为改革创新的新农具。这既是我学习参考的重要依据,也是拍摄研究中国农具等老物件的动力。
《在民间》首批三本书:《老物件》《老手艺》和《老游戏》,拍了三年,写了三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其中,仿佛耗尽了心力,调动了从小到大所有的积累,满脑子闪现的都是儿时的农村场景,满耳充斥的都是乡音,曹妃甸当地的方言俗语“老话儿”也是我的研究课题,随时随地随手记下来,竟不觉有上万条了。
我曾经在家乡生活了18年,高中之前的学业是在农场完成的。农耕,曾经是一个很美好的词汇;乡村,也曾是理想的生活居所,但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了。当我成为摄影师后,读过中国摄影史上很多表现农村生活的作品,启发和触动我,选好切入点,全面系统记录农耕时代和乡村生活。我决定用专业的方式、研究的方式,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拍摄,也不是浮光掠影的“采风”,而是力求“一网打尽”所有老的器物和手艺。为此,我走过各农场大部分村落,我还走过所听说或能“百度”到的环渤海地区每一座博物馆、民俗馆及村史馆等,有时仅为了某一件物件的拍摄,发动起汽车“拔腿”就走,有的地区去过数次,也有时驱车几百公里远行,却因种种原因无功而返……
“在民间”之“民”,就是老百姓,克东之眸所凝视的就是基层民众,关注的是他们使的、用的、穿的、戴的、玩的,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家居生活和平常日子,不是为了怀旧,也不是为了体现文人雅士式的优雅,我的表现形式是真实的,是贴近自然的,用镜头努力再现旧物细节,并让人感到一种过去旧时光的弥散,带领观众和读者,透过镜头和文字穿越到农耕时代,带回过去自然淳朴的故园。我期冀通过打捞曹妃甸乃至冀东地区历史民俗的吉光片羽,打通家国之间文化传承的脉络。
我拍摄的物件为“老物件”,所谓的“老”,并不全因为年深月久,吸引我的并非对象的文物价值,而是它们身上自有的时间和岁月的刻画,我明白器物哪个部位最为生动,便把焦点对准哪里。我忘不了,来自老家的一条扁担,是我的祖父、父亲使用过的,我初学担水也是用的它,扁担因与人的肌肤相亲,经年累月的摩挲,为汗水所浸渍,在镜头下泛出犹之人的肌肤光泽,摄影作品而获得了温暖的调子。我也忘不了,时下许多年不见打袼禙、纳鞋底的了,但为了拍弥补缺少旧袼褙的遗憾,请求老母亲给我示范,她没有忘记寻找的都是过去的老旧的棉布质地的碎布,舍弃了的确良一类化纤料子。我还忘不了,父亲提供我一件槐树枝条做成的“新”农具,一边为我左右抡起来演示,一边告诉我使用方法,那是秋后专门收拾黄蓿枝的工具,称之为“打条”,自从成立国营农场种植水稻以后,田地里就没有成片的黄蓿生长了,这工具已经消逝六七十年了,而且在古今任何农具文献图谱里也不曾收入。
我拍摄老物件是运用的微距镜头,大光圈形式,即焦点处实,其余全虚,犹如电影的浅焦镜头,背景模糊不清,似有似无,历史就是这样模糊,越往纵深处的历史就越模糊。我用黑白色讲述老故事恰如其分,便于把读者带入旧时代、旧时光的情境之中,画面是一种让人琢磨和想象的整体印象。
在即将付梓之际,首先感谢我年迈的父亲母亲,他们时刻关注着我的创作,关心着我的健康,特别是当我在写作中迷失方向,都是最先请他们答疑解惑,常常精细到每种老物件的规格尺寸、功能作用,乡间老手艺的制作程序、技术要领,每种儿童游戏的玩法、规矩及道具、童谣,尽其可能为我提供线索,帮我补充素材。感谢曹妃甸区政协领导、编委会同事和文友,严格审阅书稿,匡正厥失。感谢唐山市博物馆、唐山市民俗艺术博物馆、唐山康博和天津兴家民俗博物馆、白洋淀渔耕记忆展览馆等数十家博物馆、民俗馆、村史馆,协助我拍摄。《在民间》真正来自民间,来自家乡故土,字里行间和每一幅图片背后,都凝聚着太多家乡人的智慧和心血,源于太多的收藏者的无私帮助,太多的志同道合的专家老师、笔友的鼎力支持,在此躬身鸣谢。还要感谢著名文艺评论家、作家和文化学者杨立元老师拨冗作序,感谢书法家、篆刻家赵海峰老师题刻书名,为拙著增光添彩;尤其感谢画家张兆林、韩平两位老师,在百忙之中精心创作插图,令全书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受其感染,我也拿起久违的画笔,把老手艺和老游戏的道具一一呈现出来。
今日恰逢廿四节气的立冬,正是大地始冻水面初凝的季节,冬天来了。在这万物安闲、蛰虫休眠的日子,我静坐电脑前,边整理着书稿,边浮想联翩,思绪不知不觉地又飘向故乡、回到童年……我的心在民间,我要记录的是一段历史,我想留下的是一份乡愁。
李克东
2011年初冬于听雨轩
2022年夏令三伏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