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罗经

水罗经

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最容易迷失方向,而指南针的使用成为海上辨别方向的利器。渔民下海捕鱼,手里有指南针,就不会迷失方向。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在战国时代已经有了天然磁石指引方向的司南,形如汤勺,置于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自由旋转,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到晋代,出现指南舟,《晋宫阁记》记载:“灵芝池有鸣鹤舟、指南舟。”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用指南针导航的最早记录。崔豹在《古今注》中还提到一种“指南鱼”,用水浮起使其指示方向。到了宋代,已经能够用人工磁化的方法来制造指南针,并在航海上得到广泛采用了。沈括《梦溪笔谈》曾记述用磁石磨制指南针的方法,即用磁石摩擦铁针,铁针就被磁化,并介绍了水浮法、指爪法、碗唇法、缕悬法4种方法。水浮法是指南针与圆形的方位盘结合,成为早期用于航海指示方向的罗盘。罗盘最早记载见于南宋曾三异《因话录》:“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天地南北之正,当用子午,或谓江南地偏,难用子午之正,故丙壬参之。”地螺即是地盘,主要作用是分度列向以定南北。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罗经(指南针)是中国人最先发明的,公元1100年前后中国人已在海上使用罗经。公元1242年在叙利亚海上的阿拉伯海员也已使用罗经。欧洲约在1187年。”指南针发明后,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对世界航海技术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图片为曹妃甸地区早期帆船上使用的水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