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表
祖先们向来信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千百年来形成富有规律的生物钟。古时候没有钟表,人们是根据太阳的影子来判断时间,况且先人们除了下地务农就是下海捕捞,无须忙碌和紧张,更不像新社会要去工作坐班、去外出开会必须准时准点。

马蹄表是闹钟系列的第一代产品,它进入寻常百姓家,已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这钟表最为醒目的,是表上两只铃铛,比自行车铃小不了多少,两铃之间还有一个小锤子,时间一到,小锤就一左一右地敲击两铃,发出响亮的声音,基本是家庭必备之物,做工精细,外观大方,表盘清楚,一般都是放在靠北墙大柜的上面,远远地在炕上就能看清是几点几分。“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有长短,最后时间一个样。”这就是当年谜语中的钟表。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各钟表厂的主打产品多是双铃马蹄表,随着技术革新,逐渐把闹钟置于表内的马蹄表,人们称其为闹钟。到六七十年代,一般人家根本买不起手表那样贵重的物件,家里能添置一个马蹄表已经很不错了。据人们回忆,那时医院的护士去给病人测脉搏、量体温,多是手里提着一个小闹钟看时间的。
马蹄表的背后有一个上发条的旋钮,需要每天按时上紧发条,分针、时针、秒针就会按照各自的分工,有规律地不紧不慢地走着。正面的表盘下方有一只漂亮的大公鸡,也有带两只小鸡的老母鸡,会随着秒针的跳动,伸缩一下脑袋啄一次食,日夜不停地一下一下地啄着空空的表盘。
马蹄表是用来计算时间的,作为工具未必重要,而时间本身确实是极其宝贵的。有人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假如一个人以活72岁计算,他的一生是这样度过的:睡觉20年,吃饭6年,读书3年,工作14年,体育锻炼、看电影电视等8年,饶舌4年,打电话1年,打扮5年,等人3年,旅行5年。
在青少年时代,我曾十分讨厌马蹄表,它那清脆的闹铃声不知多么刺耳,不知多少次搅醒我的睡梦。一路走到现在,那早已逝去的马蹄表,始终在记忆中“嘀嗒”作响,那啄米的公鸡仿佛天天在叫早,让人发奋而不懈怠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