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锭子
2025年10月14日
棉锭子
徐光启《农政全书》这样记载明朝末年的纺车:“其制比麻苎纺车颇小。夫轮动弦转,莩(读fú)繀随之。纺人左手握其棉筒,不过二三,续于莩繀,牵引渐长,右手均撚(读niǎn),俱成紧缕,就绕繀上。欲作线织,置车在左,再将两繀线合纺,可为线棉。”乾隆帝有诗云:“相将抽绪转軠车,工与缫丝一例加。闻道吴淞别生巧,运轮却解引三纱。”
在传统纺车上,有一个重要组成部件、也是唯一一件金属部件——棉锭子。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农村纺车的消失,棉锭子也不见了踪影。

棉锭子为铁质,比一般的竹筷子细一些,长度约22厘米左右。它的下端逐渐变细,大约16厘米长,上端稍粗,尖部突然变尖,此端近2厘米,其间的部分套一个四五厘米长的腰鼓形状、上面有三四道横向刻痕的木轱辘,俗称锭子轱辘,固定在锭子上,形成一个整体。
过去农家的木制纺车,在车木架的右侧固定着翅轮,左侧统称为纺车脑袋,包括拘子、拘、锭子及锭子轱辘,拘子和拘是纺车脑袋上固定锭子的两个部件。锭子轱辘上的刻痕俗称渠流儿,是用来套绳带的,绳带称为弦子,是靠它将翅轮与棉锭子联系在一起的,手摇翅轮的手柄,转动翅轮便会带动棉锭子转动,就可以用它纺棉线了。
使用前,要对棉锭子浇油润滑,以减轻摩擦阻力,之后便要调试好弦子的松紧度。纺线的妇女左手捏着布介拉出线来,线注到锭子上,20根布介纺完,就纺成一个线穗子,下一步就是拐线、浆线、络线和走绺儿,最后才是经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