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桌
60后、70后这一代人是伴随着现代京剧、当时称之为样板戏的旋律长大的。《沙家浜》第四场里的阿庆嫂这样唱道:“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这段唱词至今耳熟能详,从那时起也便对八仙桌有了第一印象。
八仙桌是一种结构最简单、用料最经济的家具。因为八仙桌打眼看上去十分简洁,方方正正的一个桌面,瘦瘦高高的四条桌腿,无抽屉,通体透露着无法掩饰的明快与大气。这种桌子再辅以四条长板凳环围摆放,每边可坐两个人,四周共能围坐八人,被称之为八仙桌。世间有八仙故事,以八人共饮食,一如八位神仙逍遥,故称。明代文震亨《长物志·几榻》:“方桌……若近制八仙等式,仅可供宴集。”
桌和案在中国传统家具中是品种最多的一类,人们也常将桌案并称。大约四五千年前,古人已开始使用“几”这种家具,几实际上就是案与桌的雏形。几、案、桌外形和结构大致相同,略有区别。桌的四条腿都在桌面的四个角上,并与桌面垂直;案的四条腿不在四角,而是往里侧缩进;几则比桌和案在形制上小得多。《辞源》载:“桌,本作卓,后人加木,作桌或棹。”桌是一种上有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多种形状桌面,下有腿足的家具,通常与椅或凳配套使用。按照用途来分,桌可分为酒桌、茶桌、炕桌、琴桌、棋桌、书桌等等。民间常见的方桌为“八仙桌,可坐八人;小仅四人者,名四仙桌”(《越谚·器用》)。还有规格尺寸中等者,称之为六仙桌。
在清代末期至民国初年,八仙桌一直都是我国民间应用最广的一种桌子,也应视为八仙桌的鼎盛时期,注重装饰,尽显豪华。不过其源头应该很有些年头了,因为早在敦煌的唐代壁画中,就已经出现方桌形象。八仙桌的最终完善,据说是在明代,基本就定为两种造型:有束腰和无束腰的。有束腰就是桌面以下另有一圈,稍稍回缩;无束腰就是桌腿直接连着桌面,看上去更简练。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八仙桌,多数都是典型的清式家具风格。早年间的八仙桌通常为红木材料,富贵者也有以瓷板及云石做桌面的,普通人家以榉木等材料制作。优良的材质和精细的做工,就注定八仙桌的结实耐用。老人们说,如果没有特殊变故,几乎每一张八仙桌都可以使用二三百年。

八仙桌的桌面边长一般要求在90厘米以上,通常桌面以木板拼就而成,其四足的粗细造型亦是每一张桌子求异于同类的关键,大都很壮硕。束腰的腿足端外翘,多浮雕有兽面或者纹饰,其工艺比无束腰的要讲究得多。八仙桌的留存日久,与人们对它的珍视密切相关。从古至今,八仙桌总是厅堂里的主角,可贴墙、靠窗陈设,也可挨着长条案摆放,或堂而皇之地居中占据着中堂的主位,与古瓷瓶、香薰炉、太师椅为伴,成为一户人家最重要的脸面。八仙桌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态方正,无论多杂乱的房间,摆上一张八仙桌,马上就能产生稳定和安定的感觉,由此被世人视为儒家文化的一种体现。由于八仙桌气度雍容而庄重,遂被古典家具收藏家给予如此评价:亲切实惠而又不失尊严。

早年间,即便是农村,很多家境殷实的人家都备有一张八仙桌,往往备受珍视和呵护。这种桌子,平时摆放茶具、水果、点心等物品,也有当饭桌的。更多人平时不轻易动用,通常在祭祖、敬神等重要场合才会劳烦它。还会经常被邻里借去,做孩子们结婚的典礼用桌,见证了许多人世间的大事小情。
方形的八仙桌,高腿者称地八仙,还有一种短腿者叫炕八仙。炕八仙桌在北方人家炕上摆放,供一家人吃饭之用,或摆放茶点招待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