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汆子
2025年10月14日
水汆子
汆(读cuān)子,《新华词典》解释为“烧水的一种器具。”又称水吊子、汆壶等,究竟始于何时、何人发明,无从查考。其形状因地域不同而有异,一般为细长筒状,长约二三十厘米,直径七八厘米,下端封底,上边敞口并安装一个耳朵似的把手。其材质多为铁制,也有铜、锡的,铜最高级,民间极为罕见。据说,过去的大户人家女子出嫁时,父母都会置办铜脸盆和铜汆子做陪嫁。在农村使用最多的还是铁皮汆子。

在铁壶、铝壶、暖水瓶尚未进入普通百姓家庭的时代,汆子几乎是每家必备的烧水器具。家庭主妇们在烧水做饭的时候,总是忘不了把汆子灌满水,插在灶膛里,只要灶里有柴火,不一会汆子里的水就“咕嘟咕嘟” 地开了。灌完开水,复又把汆子注满水,重新插到灶膛里烧上,烧热后随时可以倒出来洗手洗脸。做完了饭,汆子还留在尚有余热的灶膛里,里面的温水可以留着洗刷碗筷。乡间的生活如此简单:做一顿饭的工夫,饭熟了,水烧开了,炕也烧热了。这是先人一项聪明的发明,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
在我的印象中,老家的灶台也有大小之别,一般用大锅做饭、熬菜,用小锅烧水,这种水汆子在曹妃甸当地人家使用者不多。图片拍摄于一农场三队一位迁西移民家中。此物成为1978年兴建潘家口、大黑汀水库迁西县移民安居农场的一个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