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亦作“繖”,古称“盖”,即遮阳挡雨之用具,用时沿伞柄自下而上撑起伞骨如辐状,伞面张开遮挡阳光或雨雪。据《六韬》曰:“天雨不张盖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张帛避雨,谓之繖,盖即雨伞之用,三代已有也。”古时“繖”与“伞”两字相通,到唐朝正式为伞定名。初期的伞多以羽毛、丝绸等物料制作,后由纸代替,制成纸伞,宋时称绿油纸伞。元代时,棉布产生后在布上涂油制成了油布伞。沈括《梦溪笔谈》提道:“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宋应星《天工开物》也说:“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16世纪传入欧洲,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受伞的启发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降落伞,18世纪发明的伞齿轮,也是依照伞的截面形状而设计的。

伞,在中国古代除了遮阳挡雨之外,还为达官显贵的装饰品和士大夫权势的象征物,俗称“罗伞”。帝王将相出巡时,长柄扇、万民伞左簇右拥,乘坐的车舆也张着伞,表示荫庇百姓。

在尼龙和塑料还没有普遍用于防水时,油纸或者油布是生活中最司空见惯的防水材料。说来也简单,在强韧的厚纸上,涂上一层薄薄的桐油,就成了油纸。这种油纸是淡黄色的,半透明,质感朦胧,韧性极好。油纸上可以描绘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龙凤、牡丹、兰草等,或明丽,或清雅,大多比较写意。伞的造型无非都是圆的,伞骨一律皆为竹制,精心打磨过,散发着柔和温润的光泽。

伞,对今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极普通的用具,然而在历代诗人眼里则别有一番情趣。宋代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一首《晚归遇雨》曰:“略略烟痕草许低,初初雨影伞先知,”呈现出一种身在画中的意境感;还有一首《舟过安仁》:“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透过诗人近乎白描的手法,我们看到孩子们在小船上把玩雨伞,其实天并没有下雨,他们张开的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雨伞当帆让船儿行进,充满天真的童趣。大学时读戴望舒的新体诗《雨巷》,许多人都神往“雨巷和那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我,对其中的油纸伞特别感兴趣,时常情不自禁地想起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