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床

架子床

床,在古典诗文中是经常出现的,让人耳熟能详。“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宋·曾几《苏秀道中》);还有一个成语,叫“卧榻之侧”。

中国古代家具中,卧具主要有榻、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4种,后两种只作为卧具,供睡眠之用;而前两种除睡眠外,还兼有坐的功能。古人睡觉有大睡、小睡之分,大睡是晚上正式的睡眠,小睡则指午休等小憩,榻和床用于小睡,可以用来待客,而架子床和拔步床则用于大睡,不能用来待客。古时床榻即为可坐可卧之具,是室内陈放的主要家具,故《说文》解:“床,安身之坐者。”所谓“扫榻以待”,即是此意。汉朝以前中国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故生活中心必然围绕睡卧之地,接待客人均在主人睡卧的地方周围,久而久之,便形成国人待客的等级观。一直到清朝,甚至民国初年,国人待客的最高级别一直在床或炕上。

王世襄先生在《明清家具研究》一书中,对架子床有如下论述:“架子床是有柱有顶床的统称,细分起来,还有好几种。最基本的式样是三面设矮围子,四角立柱,上承床顶,顶下周匝往往有挂檐,或称横楣子。南方匠师因它有柱子四根,故曰‘四柱床’。《鲁班经匠家经》有《藤床式》一条,似即这种最简单的架子床。”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曾详解架子床的诸多好处:可以挂帐,冬天保温,夏天避虫;因为有围子,有效面积就在增大,更不会担心掉下去;还有就是可以使中国人的夫妻生活显得变化多端,会带来更多的幸福享受。

过去,在北方地区,虽然以取暖的土炕为坐卧具,但过日子讲究的大户人家,也是要置办架子床的,民间收藏家或民俗博物馆里均可见不同形制和材质的架子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