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此农事之始也。”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从最初使用天然石块,到初步打制石料,又经过相当漫长的阶段,学会利用石、木、铜、铁等材料制作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工具,并不断改进以适应种植耕作,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农业生产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点,其工具也因农事活动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异。搓是一种收割芦苇的工具,也叫冰搓,专门用于冬季的冰上割苇,是曹妃甸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农具。搓是由大致像“曰”字的木边框构成,底部加铁刀片。刀片的形制源于镰刀,或者说是镰刀的放大版或改进版,两端有裤儿,固定在木框底端;木框长1.2米左右,人们直立或稍微弯腰就可以扶着它在冰上行走。这种特殊的农具,科技含量说不上有多大,但确为冰上作业的“利器”。

曹妃甸陆地形成较晚,大部为渤海海水与入海河流共同作用下的海退地,湿地面积占域内土地面积的70%以上,沟渠纵横,沼泽密布,池塘众多,其特殊生境演化出适宜性极强的盐生或沼生植物。据《唐海县志(1991-2005)》记载:县境夏季盛行偏南风,临海缘潮汐形成沙坎(海唇)样的自然堤,使自然堤以内洼地成碟状,造成积水退水困难,形成沼泽。又因定期受潮水、风暴潮、海啸的影响,在未修筑拦海围堤前,大潮可涨至曾家湾村南、西南庄、柏各庄、杨岭、太平庄子村南一线,所以北部除生长沼生植物——芦苇,中部生长二色补血草、马绊草、黄蓿、碱蓬外,其他植物较少。风的作用,也为芦苇、白茅、蒲公英、柽柳等风播种子植物生长创造了条件。芦苇湿地主要分布于九农场东、西青坨,老骒猪湾(王庄子、刘庄子、港东一带),溯河和小青龙河口;二农场北部至曾家湾,双龙河口,孙、李家灶,李八廒,落潮湾;八农场孙塘庄以南至军垦农场(小泊)一带。

芦苇的利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广泛应用于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就像南方的竹子一样,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在曹妃甸,自有人类进行生产生活以来,就开始利用芦苇,并作为谋生的物质来源。过去本地搭灶熬盐,其柴草多为芦苇;民居建筑多以芦苇苫房顶、披墙和制作苇帘,还用于编织炕席、锅盖等;渔业生产的鱼箔(读báo)、篓,盐业生产的盐苫等,均用芦苇制成。

据老人们讲,过去滨海之地的冬季不仅来得早,而且也特别寒冷,数九之后便开始陆续收割芦苇了。长在沟壑边上的芦苇,要用镰刀收割,既费力又不出活计。如果在冰上,再弯腰用镰刀去割效率就太低了,也太费力气。人们便研制出这种不用怎么弯腰、只用双手推着在冰面上行走就能割苇的冰搓,最适合大面积的冰上作业,人行之处,一排排一人多高的芦苇倒下来,干净利索,省时省力,效率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