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子
茓(读xué)子,“用高粱秆、芦苇等的篾子编制的狭而长的粗席子,可以围起来囤粮食。”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茓子作为盛装和存贮粮食的器具,是临时使用的,不用时可以卷起来存放。元代农学家王祯曾有诗云:“农家屯粮元有具,以
为名须用竹。乐岁先为歉岁防,一年耕有三年蓄。”
在旧时的曹妃甸,茓子一般是用高粱秸编制的。高粱长得又高又直,破出篾儿来要比芦苇的宽很多,高粱秆需经碌碡在平地碾压劈开,再用刀片刮去内瓤,喷水压平备用。所编茓子是带状的,宽度有1.2尺和1.5尺之分,长短有8米、12米、35米及40米之别,可根据存储粮食的多少而定。一般来说,茓子大都自编自用,不太求精细,结实就行,也有的人家嫌麻烦或困于手拙,故此也就养活了一批专门以编茓子为生的匠人。

以茓子围成的粮囤,可以存放一应谷物,堆一层谷物就围一圈茓子,这样渐次展开,粮食也渐次垒高,从远处看,粮囤的形状就像一个从半腰截断的漏斗。在农家人的眼里,这是一种富裕的象征,对它们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此民间才会有“大囤满、小囤流”的吉祥俚语。每逢春节,还将写在大红纸上的福字、丰字等张贴在囤上。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我国北方的传统节日添仓节,各家各户要举行仪式,祭祀仓神,以期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早年间的农家民居多是三间,中间一间为过道屋,灶台分列两边,安置一口或两口铁锅,紧挨着灶台有的另搭一只小锅,更多的是摆放大水缸。再往北是东西里屋的门,门北就是柴草堆和茓子围成的粮囤,紧靠着北山墙。柴草堆得高高的,粮囤装得满满的,这样可以天天走过看过、用着吃着,甚觉丰衣足食,这样的日子过着心里才踏实。也有的人家是把粮囤安置在仓房,和农具等杂物同放在主屋之外的厢房里,也有的囤在院子的东西两侧,底下用砖石铺底,或者用木板架空,更便于通风透气。当然,不管把粮食存放在室内还是室外,都很容易招引老鼠,作囤的茓子也经不住老鼠的利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