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
收音机一直被人们称之为“戏匣子”,大概因其能说书唱戏,外形又酷似木匣的缘故吧。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收音机对任何普通百姓家来说,都算是一件奢侈品,那时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没有几家能有闲钱买一台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衣穿的物件,难怪后来成为青年男女结婚时必备的“大件”,当时被称为“三转一响”,“三转”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即收音机。当年购买这类商品是凭票的,票并不是像粮票那样由国家统一发行,而是由地区根据划拨商品的计划印制的,要搞到一张特定商品的购买票,当然是很难的。


收音机又名无线电接收机,由机械器件、电子器件、磁铁等构造而成,“接收用声音调制的无线电波并将所传递的声音从无线电频率检波或鉴频出来,重新变成声波的电子装置。已调波可以是调频也可以是调幅的,故分为调频收音机和调幅收音机”(《辞海》)。20世纪初,在发明传送电码信息的无线电报之后,又发明出传递话音的有线电话。1966年美国人首次用调制的无线电波发送音乐和讲话。矿石收音机就是无线广播发展初期的一种简单接收机,结构简单,无需电池,几乎所有无线电爱好者都可以自己装配制作。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在英国诞生,标志着电子时代的到来。早期的电子管收音机体积大、耗电多,十分笨重。直到1948年,美国科学家发明了晶体管,收音机的小型化才得以实现。1955年首批晶体管收音机问世,并以不需交流电源、小巧玲珑、使用方便而受到人们喜爱。1958年诞生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开创电子技术的历史新纪元。1982年,我国出现集成电路收音机。21世纪初,DSP技术收音机研发成功并进入普及时代。
我家的第一台收音机购置于70年代初,是上海的“红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品牌,当时正在读小学二三年级,可惜未能记下具体时间。那年头的广播里正时兴样板戏,一天到晚反反复复总是那几台戏,真正成了“戏”匣子。当年收听中央台、天津台信号最为清晰,后来还可以调出像山东、辽宁等一些地方电台的频道,播送过《林海雪原》《桐柏英雄》《金光大道》等长篇小说,听小说简直就相当于饕餮大餐了,每天会准时守候在收音机旁,雷打不动。虽然有时因天气原因信号不好,声音嘈杂,但还是勉强能听,信号微弱时就恨不得把收音机贴在耳朵上,生怕错过每一处精彩的情节。
后来,广播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新闻,文艺类节目和科学知识类、少年儿童类节目也相对增多,对于还没有走出过偏僻村庄的孩子们来说,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看到窗外崭新的世界。最喜欢听的是《小喇叭》和《星星火炬》。稍大一些,更偏重收听知识类、杂志型节目,如《午间半小时》《今晚八点半》等专题节目。在农村时课余时间是没什么书可读的,收音机成为自己的首任课外辅导老师,尤其是《阅读与欣赏》这档节目,让我认识了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等古代文学家,很认真地收听过《梦游天姥吟留别》《桃花源记》等名篇佳作,对我参加后来恢复的高考大有裨益。
普通的收音机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其实并不普通,而是具有别样的意义,占据过我心底最为纯粹的一方净土,从渴望拥有,到拥有之后终日厮守,厮守之际满心充实和快乐,相伴相随走过童年、少年,以至走出农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