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子
稕(读zhùn)子,就是用高粱秫秸扎成的草把子,曾经是旧时沿海地区贫穷农户盖房的重要建筑材料,直径大约五寸,没有条件使用椽子,直接紧密地摆放在檩条之上,再覆泥土,然后在房顶苫草。
过去农户或渔家,所居草房多为尖顶,南北两面坡,以当地盐碱地上挖出来的垍子砌墙,条件略好的是木质框架结构,俗称“四不落地”,条件差的就在山墙上放置檩条,俗称“墙扛檩”,最为多见。搭好了檩条的房顶,有条件的先铺一层苇帘摆放椽子,大都不铺苇帘就直接摆稕子,其上覆以泥土,头一遍是带草穰的厚泥,第二、第三遍再找平压光。最后就是要在屋顶苫草,即排房,相当于建造瓦房时覆瓦。

用高粱秸秆扎稕子,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一大创举,充分利用当地所产的白高粱资源,高粱秆高大挺直,均匀无裂,提前抖落打理,去杂去叶。捆扎时是两人合作作业,需在比较宽敞的场地,掘地为坑,深不过膝,长宽约半米,能容二人对面而坐即可。每个稕子大致需要秸秆30余根,每隔半米左右刹一道要儿,不可松松垮垮。两个人双手双脚并用,每道要儿都要用力刹紧,先用手拉紧要儿,再用脚左右蹬着秫秸捆来回滚动几下,直到刹结实。要儿是芦苇的,提前用碌碡压劈,再用水浸泡,使用起来柔软且有韧性,捋成大拇指粗细,反方向拧上劲儿,捆上两圈勒紧后,需用木橛协助塞进去方能牢固。常见的规格一丈八尺长,扎好后用铡刀铡齐备用。三丈六的房子,大致需要轧制90个稕子。
稕子依旧,经过几十年的烟熏火燎,呈现出黑褐色,有的甚至还保留着家燕曾经筑巢的旧痕,仿佛述说着往日里人鸟共处的温馨和快乐。垍子房几近绝迹了,在曹妃甸任何一个农场,也只有在垍子房里才能见到稕子的身影。即使能偶尔见到老旧沧桑的土屋草房,都已成为危房,但它分明就是昔日沿海民居的标本,每每遇到它,我会久久不愿离去,用心为之留影存照,因为我小的时候也住过这样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