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 箕

簸 箕

“使用簸箕的过程,当地土话叫簸簸箕。这里的第一个‘簸’是动词,含有翻动、颠簸之意,生动地说明使用簸箕的要领。它说不上力气活,但像所有的农活一样,也是熟能生巧,但练到熟练程度也非一日之功。腰上的力道、手上的巧劲都得配合好才会事半功倍。每年冬天打完场,剩下的场底子还有部分粮食粒。但由于里边混合了太多的土屑、草末儿,要达到粮食颗粒归仓,就必须做最后一道工序——簸簸箕。生产队会安排几个手巧的妇女,把混在泥土草屑中的粮食分离出来。簸簸箕的人,要平心静气,叉开双腿,伸展双臂,双手配合腰肢扭动,把泥块、草屑晃到簸箕边上,这个力道一定要把握准,因为泥块和草屑的比重相差很大,又要和粮食分开,这就是功夫。脏东西颠到簸箕边上后,双手用力上下颠簸,然后簸箕前伸,把脏东西簸出去。这个活计,说着简单,看着姿势也很优美,但如果要真正熟练地掌握,那真的非一日之功”[1]

簸箕,“用于簸扬杂物,清除糠秕的器物,亦用于盛物。三面有沿,一面敞口,口有舌,称为‘叶’。初用草绳制作,后以竹篾或柳条等编成。”“据《三才图会》所绘簸箕形状,与今相似,唯箕舌长,略呈三角形伸出前沿,与今之平沿者略异”。中国古代有不少关于簸扬的典故,如《诗·小雅·大东》:“淮南有箕,不可以簸扬;淮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每一个在农村长大的人,都会对簸箕有着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我们始终难以忘记它是清理粮食、分离秕糠的用具,是场院里或碾坊里的必用之物。俗话说:粮里土沙米里糠,簸箕一簸都去光。把稻米、高粱、玉米粒等农作物装进簸箕里,熟练掌握技巧的人只左右晃一阵,谷物内的空壳杂质就会自然分离,被簸到簸箕外,从而轻松地去其糟粕。不掌握技巧的人,任凭如何晃悠,也无法清除杂物,反倒会把粮食颠出去。农家主妇每当用它端出粮食,在房前屋后簸簸箕时,鸡鸭便条件反射地围拢过来。

古来各行各业都有被称为祖师爷的发明人,世代受人崇敬和祭拜。据说编簸箕人的祖师是孙膑。当年孙膑被去双脚,囚禁于阴暗潮湿的地窖,发现身下坐的柳条沤烂了,便把柳条蜕皮,用细绳连结,至后来出人头地,便把这种方法传授到民间,创造了柳条簸箕。这一传说使簸箕这种民间俗物有了非同小可的闪光点。

时下,簸箕已逐步脱离自身的生产生活领域,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代人不知何时又为它增添了新的彩头。有一些店铺、饭馆、休闲会所等,会把一个簸箕堂而皇之地悬到墙上,配以其他农耕时代的老物件作装饰,瞬间就酝酿出地道的农家风貌和淳朴气息来。自然,这时的簸箕早已不是那种做农活用的“笨”簸箕,而是小巧精致的装饰簸箕。既然成了一种时尚的装饰物,想来簸箕就不会轻易从人们的生活中彻底隐踪。

【注释】

[1]唐山市曹妃甸区政协文史委,史话曹妃故里,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