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读书时,有一篇文言文《曹刿论战》,讲的是来自乡间的曹刿,以出色的才智帮助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强大的齐国,并为后世留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伴随我们长大的冀东秧歌,其伴奏虽以唢呐为主,但必须配以激越高昂的大鼓及中小镲做打击乐,以表现其欢乐热烈的气氛。

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在坚固的、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可以用手或鼓槌敲击出声。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做成的鼓。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夔(读kuí),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上古时代的战鼓,皆由鳄鱼皮制成,是取鳄鱼的凶猛习性以壮鼓声。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已专门设置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

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伴随着人类从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一直是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最为常见的大鼓,又叫大堂鼓,是鼓类乐器中形体较大者,多使用椿木、桦木和杨木等制作鼓身,因鼓面较大,鼓皮多使用水牛皮,在鼓身上下蒙以两块面积相同的皮,平常置于木架上,用两根较粗的木槌敲击发音,鼓的中心发音较低而深厚,越向边缘声音则越高而坚实,主要用于器乐合奏、舞蹈和戏曲伴奏,也是锣鼓队中的主要乐器。古代,大鼓多用于报时、祭祀、仪仗或军事。作为报时的大鼓又称“戒晨鼓”,常放置在城池的鼓楼之上。其演奏方法有单击、双击、顿击、压击、摇击和滚奏等。大鼓鼓面较大,音量能从很弱到很强,力度变化很大,对情绪和气氛的渲染能起很大的作用,还可以独奏或作为效果乐器使用,模仿雷声、炮声。

腰鼓,相传由羯鼓演变而来,起源于印度,公元四世纪开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称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来,凤阳花鼓、安塞腰鼓和淮北花鼓戏中多用到腰鼓,并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形式。其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端蒙皮,鼓身有两支铁环,用带子悬挂在腰间,两手各执一木槌敲打,腰鼓无固定音高,音响清亮,既可用作伴舞乐器,也可作为舞蹈道具,宜表现欢快热闹的情景。

还有书鼓,专用于北方说唱音乐“大鼓书”等曲艺演唱伴奏。这种小书鼓与大鼓的形制类似,只是尺寸小,也是双面蒙皮,置于木架之上,声音清脆响亮,是“冀东三枝花”之一乐亭大鼓的主要伴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