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酱油瓶
在村头巷尾,看到谁家的孩子学会走路了,有人就说:这孩子过不了几天就能打酱油了。当然这是恭维话,看管孩子的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听了一笑,心里自然是高兴的。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哪个敢说没有打过酱油?尽管还没有到上学的年龄,妈妈正做着饭菜,一看瓶子里酱油没了,便支使孩子拿上零钱,去村里的供销社或代销点跑上一趟,待打回来也不耽误事。

不过,过去打酱油的瓶子个头可是不小,太小的孩子是拎不起来的。那是一种能容纳1.75升的大玻璃瓶子,高38厘米,上端开口直径3厘米,瓶肚和底部直径11厘米,比啤酒瓶子还要大一号,曾经是天津生产的“光荣牌”酱油所使用的包装瓶。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号称京畿门户,工商百业兴旺,也是中外美食的汇集之地。1927年面市的“宏钟牌”酱油,即光荣牌酱油的前身,成为当时市场上唯一的贵族酱油,是津门老字号产品,享誉整个华北地区。影响了几代人的光荣酱油,不仅选料精道,工艺独特,馥郁香醇,深受天津及周边地区人们的喜爱,那独特的大瓶子就能让人一下子记住它,那绝对是独一无二的创意设计。酱油是居家过日子必备的调料品,大瓶子看上去就实在,给人以货真价实的好印象。在那个物质生活贫乏单调的岁月里,家家户户的瓶瓶罐罐都舍不得丢弃,洗刷干净后再用它打散酒、打酱油用。美中不足的是瓶子盖容易遗失,聪明节俭的农家人就会找来一节玉黍骨头当瓶塞,有些类似当下的红酒木塞。
过去每个农场的场部都有供销社,村队也都设有代销点,政策放开后有个体开办的小卖部。在这些地方,百姓生活的问题基本都能解决。其中的酱油专柜同卖粮食、油料的地方同等重要,柜台后是几口大缸,分别装着酱油、醋和散白酒。缸的一旁摆放着各自所用的提溜和漏斗,售货员接过钱和瓶子,把漏斗插在瓶口上,用竹筒提溜向酱油缸里一按,便听见深沉的“咕咚”一声,提起来后往瓶里面倒,印象里后来的提溜也有铁皮制的,然后再用抹布将瓶子擦干净递给你。
这是年少时候的一份美好回忆,难忘那独特的老酱油瓶,更难忘那浓香的酱油滋味。小时没有吃过什么山珍海味,那酱油拌饭便是终生难忘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