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帘子
2025年10月14日
竹帘子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是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里的名句,充满诗情画意。
旧时的曹妃甸农村,每到夏季,普通人家门口都挂有竹帘子,既可通风透气,又可防止蝇蚊进入屋内。帘子上中下有三道夹板,上板有挂钩,悬挂时可以微调上下,下板垂地但不能擦地,夹板与地面似接触不接触。挂钩太靠上,会露出缝隙,易进蚊虫,下垂擦地了则易损坏。竹帘子因天天被“呱嗒”,所以极容易使竹条折断,心细手巧的家庭主妇们会找来旧布条,将帘子两边包裹缝制成包边,随意掀帘也不易破损,不仅为了耐用,也为了掀门帘时不扎手,多缝上家织的厚布,挺禁脏。如若留心观察,会发现每家的竹帘包边都不重复,针脚手艺多有高低。

据史料记载,中国竹帘制作工艺已逾千年的历史。南方地区竹林遍野,以竹子为原料,经数十道工序手工制作的各种挂帘,密度高,韧性好,结实耐用,古朴典雅,又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依相融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家庭及宾馆、饭店等场所。世有“珠帘”之说,那是富豪之家的用具,普通百姓夏天只用竹帘。过去所谓打竹帘,实际是用线(古时是用丝线,后来是用粗棉线)为经、竹条为纬编帘子,其工艺不仅在于竹条,更在于网扣上,网扣主要分“鱼鳞”或“象眼”形状,系扣要粗紧得宜。在旧中国的传统手艺行当里,有一种专门从事打竹帘行业的,扛着帘子架走街串巷,主要负责修和补的活计,能够翻旧如新。
帘子,在中国的起居生活中,还是一种礼制象征物,如“卷帘退朝”“垂帘听政”,明清科举中有“帘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