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锅
2025年10月14日
火 锅
中国的火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古代,火锅是一种锅、炉合体的炊具,上面是锅,下面为燃炭火的炉座,可以放入各种菜肴,随煮随吃,锅中之汤一直沸腾。

考古挖掘和出土发现,5000多年前与陶釜配套使用的小陶灶,可以很方便地移动,应该算是火锅的初级形式。北京延庆龙庆峡山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火锅,有加热过的痕迹。奴隶社会后期,出现了一种高不超过20厘米、口径15厘米左右的小铜鼎,人称这种类型的鼎为温鼎,可以说是一种较好的火锅了。汉代出现一种称为染炉、染杯的小铜器,推断这就是古代单人使用的小火锅。唐宋时,火锅开始盛行,官府和官宦人家设宴时多备火锅。在五代时,就出现过五格火锅,就是将火锅分成五格供客人涮用。那时的火锅又称暖锅,一种是铜制的,一种是陶制的,主要作用是煮肉食用。元朝,火锅流传到蒙古一带,用来煮牛羊肉。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食谱中,便有同友人吃火锅的介绍。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各种涮肉火锅已成为宫廷冬令常备。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相传曾于嘉庆元年正月在宫中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火锅1550多个,应邀品尝者达5000余人,成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
唐朝白居易《问刘十九》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当时食火锅的情景。火锅既是中国所特有的炊具、盛具名称,还是技法、食法与炊具、盛具的统一,表现了中国饮食之道蕴含的和谐性,火锅的圆形设计,使就餐者集成一个圆圈,也切合中国人讲究团圆的传统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