掫(读chóu)子是曹妃甸沿海地区卤制虾油虾酱的专用过滤工具,用于撇取发酵的虾油。

掫子由柳条编织而成,圆锥形,长约1米,开口端直径20~30厘米,使用时外边要用细纱布包裹起来,防止虾酱流入。

卤制虾油虾酱是渤海湾诸多地区特有的加工海产品,由鲜虾加海盐发酵而成,是一种极富特色的调味品。在柳赞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几口大缸,每年春夏季节都卤几缸虾油、虾酱。一般在清明至小满节气开始制作,把新鲜的乌虾、白虾、青虾等倒入缸内,按比例加盐搅拌,要经过整个夏季的高温暴晒和充分发酵。发酵期间,每天上下午还要搅拌数次,中午还要揭开盖子晒。一般到了白露前后便可发酵成熟,适时撇出第一淋虾油。

撇油时,需要把掫子“坐”入缸里一点点委进去,然后用一个横棍压在掫子上面,并用力别在缸腔之内,因为虾油渗入掫子里需要一定的时间,避免人工长时间摁压掫子。这时,逐渐渗入掫子里面的便是发好的头一淋虾油,当地渔民把这一通味道最纯最鲜的虾油,称之为“发缸水”,用舌尖品尝,会有一股腥香鲜味沁入心脾。这便是“原浆虾油”,其品味最佳,远胜于之后的二淋、三淋虾油。如果要制成虾酱,只到撇取第二淋,此后继续加盐发酵成可以出售的虾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