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袋

口 袋

在老家玉官庄及其周边村落,对老粗布有一种特殊的称谓:口袋布,用家织的粗布做口袋专门装粮食。这种口袋装满粮食后会齐腰那么高,多为家用,也为公家所用。

一个小孩子那么高的口袋,装上粮食百十多斤,用口绳扎好,两手抱着一较劲,或者旁边有人搭把手,就扛上肩了,或者用大水管自行车的后架驮着,用手推车可以一边放一个,很是妥帖。农民平时赶集上店,也常常肩上背条口袋,就像穿件衣服或拿件工具那么自然,随意地搭在肩上,以备不时之需。口袋可以盛放各种粮食、米糠及所有能装进口袋里的东西,既可用来搬运,也用来囤积贮藏,有些粮食可以长久地装在口袋里,存放屋内一角。

每逢秋天,生产队在队部院里分粮食,总是排着一大排口袋,每家的口袋各有不同,或高矮胖瘦不一,或色调深浅各异,有的是清一色的,有的是花绺(读liǔ)儿布的,还有的是三两道条杠的,甚至为了避免混淆直接写上名字。口袋使用的年头长了,就分不清真实颜色了。也会有磨出洞的地方,就找块布头补上,打了补丁的口袋就有了更加明显的标记,简直成了自家粗布口袋的logo(英文,指标志)。

口袋布出自农妇之手,在经布时不同于一般的粗布,对原料棉花的质量要求不高,可好可差,纺的线略粗,织出布来厚厚实实,质地较粗糙,但经久耐用,尤其耐摩擦、抗揉搓和腐蚀,谁家都会有三条五条的。如果走在路上赶上下雨了,一时没有别的东西遮雨,农人常把口袋底的一角窝进去,变成一个尖尖的帽子,顶在头上遮雨,一时半会儿雨是淋不透的。这在文人墨客的眼里,兴许是雨中一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