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粉盒

脂粉盒

脂粉盒,本地人多称胭粉盒,顾名思义就是女子用来放胭脂、香粉的盒子,是女性闺房必备之物。女为悦己者容,化妆并非现代女性特有的专利,从某些方面来说,古代女子对妆容地注重,远远超出现代人的想象。

千百年来,无数的美女娇娘们丹铅其面、傅粉施朱,无论是一貌倾城、般般入画也好,还是面赛芙蓉、貌似天仙也罢,恐怕都离不开胭脂花粉的精心装扮。脂粉为妇女化妆品的总称,至今仍用,脂本为动物的油膏,古有唇脂和面脂之分。粉本为米粉,后则以傅面的也称粉,又作米粉、胡粉、铅粉。古时的妇女妆饰讲究粉白黛黑,黛是黑色的化妆品,用于画眉,还尤重红妆,诗文中常有“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的吟诵,可见红妆的盛行。红妆的化妆品为胭脂,称作燕支、燕脂,据说早在商周时期便被女性广泛使用。妆粉与胭脂配套使用,相辅相成,史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彼时虽然没有胭脂盒的记载和确切的出土标本,但想必也有一番玲珑小巧的器皿雏形。汉代开始出现专门用来盛放胭脂水粉的玉石、琉璃胭脂盒。唐代以后,胭脂盒的材质和制作工艺出现丰富多彩的转变,除了瓷器以外,鎏金错银,珠玉螺钿,雕镂镶嵌,各领风骚。唐代巩县官窑瓷质胭脂盒更是盛极一时,堪称绝品。到了宋代,由于瓷器工艺的繁荣,更为胭脂盒的制作和使用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

明清胭脂盒达到历史的巅峰,特别是贵族阶层对盛放脂粉的器皿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在《红楼梦》中就有佐证。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提到,贾宝玉“抓周”抓到“胭脂盒”,虽然只是闺房之中的小物件,是颇能代表红楼意趣的器物。第四十四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记述,平儿受委屈后被贾宝玉邀到袭人处,宝玉自然喜出望外,赠送“市面上买不到”的胭脂香粉并亲自传授使用诀窍。其中盛放“香粉花棒”的是“宣窑瓷盒”,盛放“胭脂膏子”的是“白玉盒子”,可以想见这些名贵脂粉胭脂盒绝非凡品。再说书中描写的众多女性,风情各异的十二金钗、十二丫鬟,还有大观园中莺莺燕燕,不知其闺房内有多少稀世珍奇的胭脂粉盒,不仅映照着一个个缠绵氤氲的寂寞春闺,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绝工艺。

20世纪60年代起提倡的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称颂推崇的是“铁姑娘”“男女都一样”,搽胭脂抹粉都统统被视为小资产阶级情调。然而,无论城里还是乡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不变的道理,姑娘出嫁总要置办新衣服、新鞋袜,再不施粉黛也要好好“捯饬”一下吧,这便有了那个年代遗留下来的脂粉,连同简易包装的硬纸做成的圆盒,方便且实用,彩色印刷的包装纸已有褪色,但能够保存至今殊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