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 子

络 子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每个人分配到的布票根本满足不了人们穿衣的需要,因此在广大农村出现户户纺线、村村织布的景象。手工织出来的粗布虽然远不如出自现代机器的“洋布”那么精致细密,但对于手里缺钱的农民来说,穿粗布衣裳则方便得多。因此,古人常用“布衣”来代指平民百姓。

从纺线到织成布的整个过程复杂而艰辛。首先用纺车将棉花纺成棉线,棉线绕成一个个线穗子。这时的棉线是不结实的,还不能用来织布,需要将棉线放在米汤里浸泡、晒干,使线变得挺直,这道工序叫做浆线。浆线时,要将线穗子上的棉线变成匡,将线穗子上的棉线整理成匡使用的工具,就叫络子,络线的过程俗称络络子。

络子,为木制,由两组十字交叉、25厘米长的木条,安装在4根横截面为四方形、40厘米长的木条上构成。两组木条十字交叉处开有小孔,做成一个简易的架子,固定一根平行于地面的圆钢筋,将络子的小孔套在圆钢筋上,络子便可以自由转动。在一根木条一端中部开一小孔,插一根筷子做把手转动络子。将线穗子上的线头系在络子上,转动络子便可以轻松地将棉线绕在络子上,最后线穗子变成线匡子。

络线是织布的基础,需要的络子量大,一户人家不可能准备太多,所以,当时是很多人家各自拥有、共同使用的,络子上都写着户主的名字,以防混淆或丢失。每次使用完毕,主人便用绳子将络子穿起挂在墙上,等待来年再用。

缠绕在络子上的线,是下一步拴上织布机后的经线,络线之后的工序是走绺儿。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所谓的经布,都是从走绺儿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