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碾子

药碾子

旧时的乡村没有西医,看病问药全是中医。中医看病,望闻问切,所用药物,膏丹丸散,多系药铺自己制作,药碾子便是中医加工药材的工具。它包括碾槽和碾盘,碾槽为一弧形长凹槽,呈船形,像车轮一样的碾盘为中心开孔的圆盘,且碾盘的开孔中穿装有碾盘轴,将药材放在碾槽内,用手握或者脚踩碾盘轴,推动碾盘在碾槽内来回滚动,可将碾槽内的药材碾碎,然后将药粉制成中成药。

据说华佗经常为穷人治病却不收取分毫,曾有一个铁匠被炉火烧得遍体鳞伤,在华佗的精心医治下得以痊愈。铁匠不忘救命之恩,便想起华佗在为他配药的过程中,每次碾药时都会累得气喘,于是便想:“药材再硬,也硬不过铁,”遂研制出一个既省力又便捷的碾药工具,并为这个工具起名为“惠夷槽”。“惠”是赠予,含救命报恩之情;“夷”是平安,有化险为夷之意。这就是现在的药碾子,它除了研具两边的一根圆木棍外,全身皆由生铁打造,结实耐用。

《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一书释义,药碾当源于新石器时代之石碾盘,最迟至晋朝接近今形,系以坚硬石料琢成,或以瓷土烧制而成,后逐渐为金属质取代,沿用至今,但个别偏远地区仍有石质者应用。药碾在汉唐医药文献中反映较少,不如杵臼、钵使用普遍。因药碾容量较大,适用于研磨粉碎的药物种类较多,而且省时省力,所以自宋代起,药碾的使用开始日渐频繁。明代十分重视药碾的功能,将药碾作为制药的必备工具。到清代,药碾的运用逐渐普遍起来。

尽管当今新一代中药研磨机广泛应用,但是古老的中药碾子依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流传至今的惠夷槽,看上去古貌犹存,虽然遍身斑驳,却如闻幽幽药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