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昂首忽卑躬,看到平身正尔容。高下敢言权在手,分明难掩宿罗胸。市佣买菜心求益,钓叟持竿貌甚恭。尺木一条衡陆海,钩盘曲折尽朝宗。”这首写秤的诗见于清代史料笔记《乡言解颐》(李光庭著)。书中还记载:“记曰:‘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孟子曰:‘权,然后知轻重。’衡即天平之上横也;权,秤锤也。……秤有大、小钩盘二种。市肆谓砝码为招财童子,谓秤锤为公道老儿。”衡权就是称,用来称物的重轻,与度量同为交易的重要用具。

在中国,秤的出现和使用历史太古老悠久了,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其中的衡器就是秤。民间传说,鲁班发明木杆秤,并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秤杆上刻上十三颗星花,定十三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改一斤为十六两,统一了度量衡。1959年,国家颁布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把称制改为十两一斤。春秋中晚期,楚国发明制造小型的衡器——木衡,铜环权,用来称黄金货币。经过逐步演化,衡杆的重臂缩短,力臂加长,也就成了现代仍在使用的杆秤。一个支点、一段木杆、一个秤砣,加在一起就可以准确衡量物体的重量了。

旧时在曹妃甸,常用的有木制的大秤、钩子秤、盘子秤等,以后才出现铁制的磅秤,主要用于粮食收购加工等。

大秤,即杆秤,是称较重货物的秤,由秤杆、秤毫、秤锤、秤钩子等组成,可以称千斤以下的重量。木质秤杆,上面镶有计量的秤星,即秤花;秤上手提部分叫秤毫,即提溜儿,多用绳子或皮条制成;秤锤俗称秤坨,是用来使秤平衡的金属锤。一般由两个人用扁担抬起重物,一人掌秤。钩子秤是大秤的微缩版,其构造一样,可称百斤以内的重量,常用作卖肉时的称具。盘子秤与钩子秤的结构相似,只是把秤钩子改为了秤盘子,可以称50斤以内的重量。秤盘子又有圆盘和簸箕形盘子之别。此外药店里还有戥(读děng)子秤,是测定贵重物品或药品重量的小秤,最大单位是两,小到分或厘。

再说旧秤的十六两一斤和十两一斤之间的关系。1934年出生的十农场李八廒李学本老人至今还能背诵换算口诀:“一六二五、二一二五、……八五、九五六二五……十五九三七五、十六一斤。”也就是说,民国时期的老秤一两相当于新秤的0.625两,老秤2两相当于新秤1.25两……,八两相当于半斤。这也是成语“半斤八两”由来。

图片中的大秤曾是李八廒富户李殿杞家旧物。秤杆为硬木所制,长1.26米,两端直径分别为2.6厘米和1.6厘米,铜箍已脱落丢失,秤杆上星有“仁合(为‘和’字之误)堂”三字,依稀可见。现为李润生先生收藏,是1948年土改时分到他家,应是百年以上的老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