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 基于区域课程化实践的变式探究》简介
《课例研究: 基于区域课程化实践的变式探究》这本书是由郑新华著创作的,《课例研究: 基于区域课程化实践的变式探究》共有90章节
1
“悦行文库”系列教育丛书编审委员会
主 任 陈 强 副主任 严国华 编 委(按姓氏笔画为序) 申 珊 朱爱忠 庄晓燕 孙海洪 邱烨红 张立敏 赵国雯 胡 军 钟 岩 徐 兰...
2
序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郑新华博士邀我为其新著《课例研究——基于区域课程化实践的变式探究》作序,我有幸先读文稿,学习、思考、比照、憧憬,颇受教育与启发。 我是一...
3
前 言
“悦行文库”是浦东新区为优秀教师领读者和共读团队出版高质量的“书香校园”教师读书成果而设立的一个项目。通过“悦行文库”的编辑出版,形成有品位的、能多方面反映浦东...
4
目录
目 录 “悦行文库”系列教育丛书编审委员会 序 一、聚焦课堂教学,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二、研究镶嵌在教研当中,促进“内生革新”。 三、共享共赢,赋学习共...
5
引论
2019年对于中国而言是个大年,既有举国欢庆的节日,也有若干历史转折事件的纪念日。就课例研究而言,我把它看作赶场庙会的日子,还是一个赶大集的时刻。但是若不想人云...
6
一、20年前课例研究走向世界
1999年,两位美国学者Stigler & Hiebert发表了《教学差距》一文,首先介绍了1995年第三届TIMSS测验(The Trends in Inte...
7
二、70年中国课例现代发展的回望
如果我们认定课例研究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有必要回顾教学研究的传承与发展,给予课例研究本土化某种合理性,从而为其创新奠定历史基础。 国内较早关注此领域专题...
8
三、510年前“知行合一”的认知系谱解释
1509年,大约是在龙场悟道一年之后,贵州提学副使席书聘请王阳明主持贵阳书院。在聘请之前,这位提学副使曾经多次拜访王阳明。在他第二次来访时,王阳明集中阐述了知行...
9
四、小结
目前关于课例研究的专业论述,多是紧密围绕着理论辨析、操作流程、典型案例等要素展开的。这些能够帮助课例研究在国际学术领域中取得影响力、快速传播,并且对在既有理论体...
10
第一章 课例研究的家族相似性探究
最近的十年间,由于经合组织实施的PISA和TIMSS跨国大样本测验所带来的风暴效应,因而许多国家开始关注课例研究,并且逐步开始引入、尝试、区域推进课例研究的做法...
11
一、教学研究与课例研究
...
12
(一)为何要重提教研
同样是在1999年,同样是在美国,有一本书一经出版便风靡美国教育界,它在美国产生的影响力不亚于Stigler和Hiebert的《教学差距》。这本书的名字是Kno...
13
(二)教研与课例研究的“对立”
胡庆芳在《课例研究》(中文版)“主编前言”里写道,在传统教研中形式化教研盛行,教师忽视了解决具体教育教学中问题的研究,也缺乏相应的研究能力。[4]与之相类似的是...
14
(三)教研的历史与日常叙事
在中国教育出版物中,有大量著作或文章介绍了个别优秀教师的故事和成就。这些教师以“模范老师”“特级教师”“一流教师”等称号,在中国教育界享有盛名。即使是在偏远地区...
15
(四)再论教研与课例研究
安桂清在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课例研究的国际比较”的研究成果中,比较分析了日本“课例研究”和中国香港“课堂学习研究”、上海“行动教育”三种...
16
二、课例研究与听评课
“解放前,文人相轻,知识经验保守,青年教师不会教书,也不敢问人,既怕同事耻笑,又怕校长解聘,只能偷偷地站在窗外听老教师上课,学点经验。”[20] 尽管有研究者指...
17
(一)到底听评什么:回归经验
很多研究者在指出听评课的问题时,都提到了教师授课不够专业。其具体指向:听评课多是经验性,依靠直觉,缺乏专业理性判断[24][25]。人们常问,在讨论经验时我们是...
18
(二)如何听评:在能力边缘上听评课
以上的论述表明,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关键性差异之一,便是前者具有有意识地思考和反思的能力,以便使从经验中获得的缄默性知识显性化。这种能力是在听评课时所需要的...
19
(三)课例研究视角中的观课议课
在常规教研中,听评课是一体的,不少研究者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评价课上。听课在实践中是被有所忽视,经常发生听课者只拿着教案直接进课堂听课的现象,甚至有很多专家教...
20
三、本章结语
革命性的课程改革通常是不会成功,这是因为它把学校教育的失败归咎于教师和已有的制度,又要求教师放弃那些已有的并且做得不错的一套,去尝试那样一些创新的而成效未明的策...
21
第二章 课例研究的本土化发展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国内研究者从两个角度展开探索:一个是对于课例的理论化建构,它力图在中国教研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论之间进行“调和”,为自身寻找建基于科学之上的合...
22
一、卷入各式理论解释中的课例研究
陈向明等(2013)指出:尽管中国已经实行了一个多世纪的课例研究,但对其进行了很少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以了解它为什么和如何促进专业学习和课堂变革。这段话很重要...
23
(一)设计实验与课例研究:基于中国香港地区学习研究
我首先引用设计实验在教育领域内应用的最早的提倡者之一Ann L.Brown的一段话,他形象地描述了教育设计实验的目标:我认为,课堂工作和我的实验室工作基本一样,...
24
(二)行动研究与课例研究:基于上海的行动教育
顾泠沅领衔的行动教育具有比较鲜明的行动研究特点,“既不是某一种理论的简单验证,又不是某个流派的实际示范,而是以科学研究为手段,致力于解决教师在职培训中的现实问题...
25
(三)刻意练习与课例研究
Ericsson等指出,刻意练习是一种特殊的活动,由个人在专家的反馈下开发和反复进行。从事刻意练习意味着一个人的任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被激励去改进,并获得反馈和...
26
(四)基于比较的简要小结
作为一种刻意实践的课例研究,让教师有机会重复和反馈改进,可以缩小研究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其方式类似于设计研究,其中包括设计、实践、分析和重新设计的周期循环。然而,...
27
二、多样态的课例研究实践模式
杨玉东在2019年指出,国际课例研究发展有三大主流模式。第一种是日本的授业研究,这也是最早进入国际视野并产生广泛国际影响的模式。通常的授业研究具有如下操作步骤:...
28
(一)同课异构
国内的课例研究发展到今天,其实践样态也有不同展现,例如黄荣金在2014年提出,同课异构(parallel lesson study)丰富了中式课例研究的实践样态...
29
(二)跨界课例研究
陈向明指出:“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大都停留在被专家灌输知识或同行低水平交流的状态。虽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支持教师的集中培训和校本研修,但教师...
30
(三)简短的小结
同课异构和跨界课例都是在操作流程的精致化上下功夫。同课异构的关注点是在新课程理念落实中,专家的引领作用如何得到发挥。具体而言,就是新教材是如何被“正确”且“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