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级选修平台的系列课例研修课程
团队从初期的区级内涵项目逐渐走向课程化的道路,一直在谋求使得各种课例研究活动能在区级层面发挥作用,成为区级共享的课程资源。第一阶段,由团队核心成员张娜博士研发了5课时的讲座式课程“课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在浦东青年科研骨干培训班中实施两轮,积累了宝贵的初始课程文本资源。
第二阶段,团队正式成立不久,2014年秋季,由高珊领衔、郑新华与张娜共同申报的“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学设计改进”被立项为区教师培训课程(30课时),随后开始第一轮实施。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展开,与一线的课堂观察相结合,并聘请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开放优质课堂。
作为课例研究课程化工坊的主打产品,这门课程的开发实施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王丽琴博士全程参与了开发,而课程的开设更得到广泛的支持。两轮实施中,团队核心成员王丽琴、赵明艳、闵英等全程参与小组讨论、拍照、摄像,分学科的实践现场也得到了其他成员的大力支持,如初中数学现场先后有张丽芝老师、潘清老师的侧重学科专业的观察点评。该课程开设两轮后于2015年荣获浦东新区精品课程称号,2016年入选市共享课程名录。
在此基础上,借助浦东新区教师选修课程的平台,团队继续研发相关课程,如“教学微实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针对不同学段的需求,连续开设了初中版、幼教版。
案例3.2 “教学微实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区级选修课程
“教学微实证”的课程是在区级课程“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学设计改进”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在课例研究中,我们通过访谈发现,教师能够接受若干教学改进意见的必要前提是“实证”,他们非常关注前后测以及课堂观察发掘的数据,进而提出意见和建议。为此我们团队也开始响应教师这种积极需求,专门设计一门区级课程,着重通过实证性的手段帮助教师重新认识教学和评估课堂教学。这门课程由张娜博士领衔,课程开发的参与团队除了原课程的郑新华博士,还加入了南汇四中和六灶中学的学科骨干:程春雨老师是学校的语文学科青年教学新秀,王晓叶是六灶中学的数学骨干,兼任学校的师训工作,课程顾问是王丽琴博士。
课程主要是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组织课程学习者学习课堂观察,以课堂观察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针对一次教学和二次改进课开展个人的基于事实和证据的微型研究,最后撰写一篇课堂观察报告。课程共六个半天,旨在引导课程学习者学习并亲历一次微实证的研究过程并进行个人研究成果的表达。
在30课时的课程实施初期,我们预先做了全班的问卷星调研,想精准了解学员的有效需求,进而在具体实施中,尤其是在开课的选择上做了相应调整。调研数据反馈课程的学习者认为,个人撰写观察报告的主要困难依次是:不会撰写反思部分、不喜欢写科研类文章和缺少对观察学生细节的详细记录。因此,我们增加了模拟观察的环节,放在幼儿园大班。从学员的年龄可以推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员孩子正在幼儿园求学,或者读小学不久。从熟悉和兴趣出发去观察和撰写,是个可能突破的尝试,弱化对研究成果表达的为难和排斥心理的影响。在课程最后的自我评估,我们发现,学员认为主要的收获是了解了什么是微实证研究,学习了研究方法,学习了如何观察学生以及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并且表示后续一定会做研究的占23.81%、基本会做的占52.38%。
团队的两位学科骨干不仅承担了开课任务,还通过微讲座,将自身在教学行为智慧升级到显性的专业知识,他们也随后分别申报并成功立项了区级课题,带着自己的研究团队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