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的简要小结
作为一种刻意实践的课例研究,让教师有机会重复和反馈改进,可以缩小研究和实践之间的差距,其方式类似于设计研究,其中包括设计、实践、分析和重新设计的周期循环。然而,有研究者指出在这种课例研究中,教师成功发展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不仅是借助专业引领,也离不开同伴支持和自我反思。而在基于设计实验理念的课例中,研究的设计者和专家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贡献者。[13]
与设计研究一样,中国课例研究也以具体的理论为指导,迭代制定和反思一堂研究课,以检验理论驱动的设计是否在实际课堂上有效。本质上不同的是,中国课例研究主要是通过执教者而不是研究人员来开发和进行的,而专家可能在课前设计和课后汇报中发挥辅助作用。有真实学生存在的普通教室是课例实践的场所,而计算机实验室是基于设计的研究人员与通常是少数目标学生一起工作的场所。因此,通过理论驱动的课例研究开发的知识应该更适用和有用,以改善教学和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的学习。
课例研究因其在推动学校发展和提升学生学业成就上的卓越成效被许多国内外研究人员关注是值得庆幸的事情,课例研究需要理论的介入,但是研究人员必须意识到理论的局限性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因此,研究人员不应仅仅集中精力研究使用“引进”理论框架和设计研究方法去分析具体的实践,事实上,研究人员应该采取另一种方式,有必要把课例研究放回到当地情景中,认真观察其发展与变形,了解人们如何为自己的目的利用和发展“引进”理论。就如同“行动教育”中的“实践智慧”(徐美德称之为“行动智慧”),它是一种实践知识,在有目的改进教学的背景下,将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结合起来,并以默会知识居多。它深度描述了中国课堂上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就蕴含在已有的诸如建构主义和最近发展区等理论与微观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及和某种抽象的社会文化氛围之间的互动中。[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