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课例研究走向世界

一、20年前课例研究走向世界

1999年,两位美国学者Stigler & Hiebert发表了《教学差距》一文,首先介绍了1995年第三届TIMSS测验(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的基本情况,此次TIMSS涉及的41个国家中,只有6个国家得分低于美国,它们是:塞浦路斯、葡萄牙、南非、科威特、伊朗和哥伦比亚。

作者针对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的八年级学生的科学和数学成绩进行了比较分析,此外也通过课堂教学录像切片分析了参与各国的课堂教学实践情况以及背后的文化传统因素。

最重要的是反思了美国在第一届TIMSS测验中失败的原因,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提出了世界各国教师改进课堂教学的精彩观点,这也是书的副标题。具体而言,该书的核心观点是反思以美国为代表的“远离教学的变革运动”。简而言之,这类教改运动并不是聚焦在课堂教学,而是关注诸如小班化、教师收入等学校管理以及制度设计等目标。即使针对学科教学的改革,诸如数学和科学领域的,也都是由专家集中研讨,提出变革建议,制定若干标准并广而告之,号召教师学习。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缺席”,带来的后果就是很难落地实践,往往事与愿违。即使专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改革的权威和科学性,但是参与专家中往往缺少课程和教学专家,就像施瓦布在《实践:课程的语言》中鲜明指出的那样,教育改革需要的是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教师参与,尤其是在课程改革的设计环节,倾听多方面的意见,并给出备选方案,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1]

相对于美国模式而言,两位美国学者认为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模式则凸显了以校为本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作者发现美国推崇的数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却真实发生在日本课堂上,日本的课例研究(Lesson study)令学生学得更好。

这种研究认为,决定教学质量的是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开展研究的程度和水平。它认为仅仅寄希望于找到以高学历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就可以从根源上提升教学质量的愿望是过于理想化的,真正优秀的教师往往是在教学研究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而Clea和吉田信的《课例研究》让全世界熟知了日本的课例研究,Stigler作为导师,在该书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课例研究[2]的:

“课例研究”似乎既简单又平常:你如果想提高教育质量,就把教师们召集到一起,先是对课堂上的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探讨,再针对如何改进课堂上的教与学制订出相应的方案。课例研究的不寻常之处在于它不仅是教师个人提高教学技巧、丰富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改善整个教师职业知识储备的一种途径。

对于我们国内的教师而言,听到这样的描述往往会直接认为,这不就是我们教研吗?的确如此,顾泠沅[3]、陈向明[4]、安桂清[5]等学者认为课例研究非常接近国内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或者直接就看作“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但是,Stigler提醒我们更要注意课例研究的未必寻常,“美国人常常采用某个教育理念表面上的东西,而完全忽略该理念潜在的实质和内涵。如果只是肤浅地实行课例研究,就不可能给教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任何正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