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再出发

(四)反思与再出发

2019年意味“十三五”进入扫尾,也意味着十四五的开始。我们课程开始聚焦如何总结并提升课程品质,这对我们的课例研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我们需要把“好变化”常规化,让我们的课程更为“优化”。

变化一:活动前“问卷星”呈现真实原始数据。“问卷星”是近年经常被使用在各类培训中的调查技术,它利用微信平台进行设计与填写,简单便捷又能即时呈现调查结果。利用这一技术,在课程开始之初我们邀请学员填写问卷星问卷,除了让导师和学员了解对课堂观察的原始经验,更能让学员对整个课程的关注点有初步认识,并对之后在研训中的自身变化有显性感知。

变化二:活动后通过“简报”跟进梳理反馈现场。

每次活动结束,导师都会用“简报”对整场活动情况做出梳理与反馈,并在后一次活动之前与学员分享。课程中的每一次简报内容集中、图文并茂、版面清晰,以照片、文字、数据等多种形式展现研训课程的过程性内容,为学员重新投入研训课堂提供台阶,为导师分享梳理研训情况提供依据。

变化三:研讨中合作设计观察工具即时“打印”运用。

在研训的现场实践阶段,连续两次高密度的现场活动和跟进研讨,要求学员将对课堂观察的全新认识,通过合作设计观察记录表的方式即时呈现并运用,在此过程中,课程实施者要给予学员充分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才能达到课程实施的要求和效果,提高短期研训课程的实效性和操作性,为学员创设真实情境进行新经验的学习和运用。

变化四:研讨中“微信群”重现观察现场便于寻找证据。

课堂观察之后的跟进研讨需要教师围绕观察现场所捕捉到的“证据”展开讨论,“微信群”中的及时分享能让每位参与者聚焦“证据”深入讨论。充分利用“微信群”功能,除发布与课程有关的事务性信息之外,发挥其在研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是给予学员们一个分享交流的平台,拓展研讨方式,增进课程的交互影响。

这些“变化”中所使用的教育手段并非高端技术,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随处可见,但我们以提高课程实施成效和加强学员参与程度为目的,用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程实施与开展,让技术为课程服务、课程为学员服务。

五年内我们在区级层面公开发表文章和观察报告4篇、公开教学活动4节、微信公众号推送若干篇、参与培训人数近百人,培训教师和参训学员都收获满满(见表4.1)。

表4.1 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