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伦理开始
教育科学研究与其他的人类活动一样本质上都有伦理性的内在约束与规定,从事这种活动的研究者和参与者们都要认同并遵循研究的伦理,特别是遵循自愿、保密、公正合理与公平回报的原则。
这样做的价值在于,既可以使研究者本人良知稳定,也可以提高研究的质量。我们在开展课例研究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淡化自己某种“科研员”的身份,并真正做到与教师打成一片,为此我们团队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在参与的自愿层面,我们借助于微信群来统一认识。首先,群规则第一条就是自愿参与,我们课例研究活动不是诸如学分认定等强制性考核规定,即使在教研组中开展课例,也不是所有组员都必须参与;其次,教师可以选择中途退出,事实上也有极少数教师因为产假、生病等个人原因放弃;最后,所有参与者包括研究者在课例研究过程中的成果和资料可以在群内共享,并提供平台(校内或校际展示研讨活动)进行内部交流和展示。
第二,针对“保密”,我们的课例研究中很少涉及保密或隐私问题,教师都愿意并积极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体会、观察和成果,例如研修日志,这些公开交流的日志被称作对话性日志(dialogic journals),其间特别对课例研究抱有某种美好的期待。当然为了更好保障本书中个案教师的隐私,我在材料选择上主要利用了曾经在某个平台上进行过公开分享和交流的信息,例如在继续教育课程班内分享的感受,又如在区级成果展示活动中的发言,还有就是区级刊物上发表过的文章。此外,我也在个案章节中与所涉及的核心教师展开合作撰写,尽可能展示教师自我的理解与认知。在充分尊重对方的基础上,我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分享自己的反思和再认知,当然所涉章节都经过了对方的审核和认可。
第三,在我看来,公正合理与公平回报是原则的一体两面。在实践中,合理与否往往是与回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课例研究的参与者有不同的角色,而收获也有相应的形式和要求,作为“观察员”,其更多聚焦在学生的学习发展上,而作为“开课教师”则可以围绕教学改进与优化展开。我们团队也充分利用身份带来的“资源”,例如成果发表的平台,尽可能帮助教师修改论文和观察报告,并积极主动推荐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含区级杂志)、书籍等载体内。这不仅是参与者的收获,也是对于我们这些研究者的再次提升和反思,我们的研究应因此具有实践共同体的教育学意义。
第四,为了更好进入现场,作为研究者必须尊重中国社会独特的“人情味”,例如,我在校本精修工坊的推进中,主动介入所在学校所承担的区级或市级课题的研究,做点力所能及的工作,例如帮助检索与分析文献,对青年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帮助学校提升成果质量等。这也涉及了研究的互惠原则,但是更有价值的是,我能够在这些互动中跳脱“工坊”特定情境去思考,把课例研究的扎根展开放在校本或者更宽广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去梳理。
之所以不像惯例那样将研究伦理放在文首,而是后置在结尾。我是想特意提醒自己和读者,上述这四个方面的策略,加深了我拓展和深化课例研究的可能性,它们应该具有更大范围的方法论价值和意义,这也是为今后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