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主题确定

(一)研究的主题确定

2014年12月,第一次启动的成员,除了邬老师外,其他七位都是三年及以下教龄的教师,这是考虑到“尝鲜”往往代表着风险和挑战,职初教师的特性是思维和行为都没有固化,还存在好奇和求知的主动探索阶段,能够较为快速地接纳新鲜事物和观念。

在确定研究主题时,团队中的一位李老师是这样描述自己的教学困惑的:

我是一个入职第二年的教师,目前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从一年级开始带这个班,随着年级的升高,我逐渐发现我的课堂教学开始捉襟见肘。课文在逐渐变长,一年级时经常采用的逐段教学方式显得费时又费力,而且无法长时间保持学生兴趣。可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又不敢像成熟教师那样,大刀阔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删繁就简,因为一旦如此,必然需要用一些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而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势必也会有预想不到之处。面对学生的即时生成,我更没有把握招架。

(2014-12-18,研修日志)

她的发言立刻引发团队青年教师的共鸣,都对这个现状感同身受。既然这样,我们就顺应民意将主题设定为“如何进行有效理答”。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课堂理答在教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理答恰当与否,说小一点,关系到课堂气氛、教学效果;说大一点,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了更好地引导青年教师“浸入”这个主题,团队推荐了薛法根老师的课堂实录《卧薪尝胆》等系列书籍或文章,在共读的过程中,成员们惊叹于薛法根老师提出的板块设计能以最少的问题或要求来达到多维度的教学目标,也敬佩薛老师在应对学生课程生成时的“教学机智”。相比之下,我们在工作坊前期访谈中发现,年轻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会尽可能采用单线设计的思路,即教学环节用多个小问题串联起来,一个问题紧跟另一个问题。实施教学时,大多数时候一堂课能顺利完成,但长久实施小问题串联式教学的弊端是,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训练将存在欠缺,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策略。有部分教师会尝试用板块设计组织教学,可一旦学生的反应超出预设,或者教学“卡壳”,无法进入后续教学;或者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无法有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深入学习。

在阅读分享中,邬老师认为,尽管教师们非常直观地呈现和还原自己问题的情境和细节,但是仅仅借鉴名师的“设计”和“智慧”并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因此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认知“理答”。首先是要尽可能阅读相关论文,而不再聚焦“实录”。最终经过文献检索与分析发现,教师的理答可以用两个维度来衡量,其中一个是理答的动作,包括语言性和非语言性理答,后者往往指向的是微笑、点头等。另外一个维度是理答的方式,包括目标性理答、发展性理答、诊断性理答。具体可参见表5.1。

表5.1 理答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