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与课例研究
Ericsson等指出,刻意练习是一种特殊的活动,由个人在专家的反馈下开发和反复进行。从事刻意练习意味着一个人的任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被激励去改进,并获得反馈和大量的重复机会,所有这些都使一个人的表现逐渐完善。[11]刻意的练习有以下特点:第一,参与者通过反复执行核心和关键任务来改善工作成效的特定方面;第二,参与者有机会就其成效得到详细的即时反馈;第三,参与者需要集中精力进行。
在行动教育乃至其他课例研究形式中,上述特点尤其表现明显。第一,循环进行教学改进的行为创造了深刻的有新意的教学经验,使教师能够通过受益于同事的即时反馈和知识来改善其绩效的关键方面。第二,合作研讨活动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通过修改和“排练”来全面改进教学实践,以便针对某个主题创生更好的指导。第三,教师和(或)专家小组观察、评论和反思展示课。他们的观察和见解旨在提供短期和长期进一步改进教学的方法。不仅开课教师提高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观察教师提供反馈也从中受益。第四,准备和进行展示课不是与教师日常教学实践无关的教学活动。相反,它被整合到他们的日常教研当中。此外,总是有专家教师或同课异构或参加活动提供反馈和评论,这使得更多的教师能够接触到专家的表现,并有机会磨炼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水平。
彭恩霖(Lynn Paine)在2006年研究了国内某小学(Tower Elementary School)的一年级数学教研组的课例研究现场,这项研究持续了四个月,也就是2005年的下学期。这项研究最直接的证明就是刻意练习帮助中国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核心本质上得到提升:为学生设计数学任务、理解和指导教学重难点的数学思想以及使用适当的数学语言。[12]
彭恩霖发现,这所小学的数学教师高度重视的语言使用,并且认为教师应该使用准确和适当的语言。而刻意练习引发的计划、排练、反思和排练的循环,通过关注他们的数学语言所传达的数学知识,帮助教师完善他们的语言。这些教师很接近彭恩霖曾经描述的“大师模式”的教学,其中中国教师以一种精确而优雅的语言教学展开讲述,这些语言都是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中心的,都是以清晰的数学交流和数学推理为核心的。
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过深思熟虑的实践学习,专注于教学实践的本质,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而展开“磨课”。虽然我们认识到教学本身就是要在实践中打磨,但教师需要更多的机会,通过反复实践和反馈来教学,而这些机会应该是集中、持续、密集的学习机会,使教师能够较快掌握有效教学的本质。这或许就是刻意练习作为方法论带给课例研究的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