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主题的深化
在第一次活动中,我们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过程”才是确定教学设计和教学技能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这一次研修,我们将主题聚焦于“课堂观察”。更准确地说,我们希望通过观察来了解学生,增进教师的“学生知识”。
(2016-10-9,研修日志)
从上面的研修日志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邬老师对研修主题的思考。她是一位非常有主见和想法的教研组组长,对于“课堂观察”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教师基本技能上,而是想着如何用好这个技能,生成教师的学生知识。
之所以有这个想法,邬老师认为是在阅读诸如《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观察》以及《教师的挑战》《怎样观课议课》等专业著述中引发思考的。佐藤学提出“学校和教师的职责乃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提高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这让邬老师等产生了如何做的困惑。而夏雪梅博士则用诸多观察个案告诉她,“我都教了,可学生就是学不会”的现象背后,根本原因是教师不会观察学生的学习,也就没法更好实现学生的高阶学习权利。
这种阅读学习激发了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但是书本的知识与教师天然存在隔阂,书本知识往往经过提炼和抽象而构建,与日常教学还存在一定的距离。邬老师于是想到了主题讲座,邀请我给大家做个“接地气”的分享。我的讲座主要是用了教师熟悉的身边个案来例证理论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适用性。
在讲座中,有对概念的理解,有对以往学生学习情况的照片或视频实例,以此使得所有参与教师对“课堂观察”有了粗浅的认识:如通过课前和课后的访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对课的直观感受;如翻阅学生的语文书和作业本,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学习能力;如观察课堂中学生的举手、发言、讨论的频次和质量,甚至观察学生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就能猜测到学生是否亲历了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如何,是否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有没有克服,如果克服了,又是谁或什么引发的契机……
(2016-10-9,研修日志)
在雷老师的研修日志中,若干“粗浅”的认识其实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重要步骤——借用,用自己的语言对讲座进行了重新组织。但是,这里的学生知识其实尚未被雷老师等充分内化。这些知识还是停留在空中,需要一个内部转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