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精修工作坊的系列探索
之前我们曾经谈到课例研究作为校本研修的方式在实践中存在着“简化”的需求,如行动教育的简化版:课堂观察—反馈会议—教学设计。我在实践中秉承的“简约而不简单”态度,也就是要做到精致。
自2015年以来,我们启动了精心设计的基于工作坊的培训模型(精修工作坊),其中精修工作坊每学期为一所学校的14名教师提供服务,以充分培养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能力,在不依赖专家的情况下,在他们自己的校本教学研究小组中采取措施。该模型包括六个步骤:共读共议、理论引领下的规划、两轮(或以上)轮教学、观察和改进以及最终的反思和报告。
团队重点打造精修工作坊品牌,是因为“工作坊是教师团队成长的有效路径”,在实施中课分为两种:一是校级工作坊,其学员为同质为主,即来自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学科、相近的发展水平,组织难度相对较小,由团队成员组织,核心成员指导进行;二是区级乃至区外定制性工作坊,学员多为异质,来自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差异性大,实施的挑战度明显提升,因此须以团队核心成员为主进行组织,必要时邀请有关专家支援与指导。
王丽琴在总结近五年的课例精修坊经验时认为:既然命名为“精修工作坊”,到底“精”在哪里?下面几个实施的规格要求足以说明[7]:
·团队构成精:导师+精修坊往期学员与本期学员的比一般为1∶1左右,以实现精准的导师指导加学长辅导。
·研修方案精:定制方与导师团队反复研讨,确定工作坊的研修方案。
·目标要求精:不但有工作坊研修总目标,还明确个人的研修目标。
·质量检测精:针对参与者设计参与前的需求分析和参与后的发展情况调查,不断改革工作坊精修的质量。
·研讨效果精:研讨突破时空界限,热闹的微信群里不但有即时的作业回馈,还有延续不断的话题讨论。
·成果品质精:学员有任务,需要撰写研修心得+观课报告,执教老师还需要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由导师负责修改,直至公开发表。
锦绣幼儿园用自身的体会做了“数字化”的总结,汪园长在《从研修到精修有多远?》文章中是这样描述的。
案例3.3 锦绣幼儿园的课例研究精修工作坊总结
精修坊的内容有哪些?
1个鲜明的研究主题:本期重点是“游戏化科学探究活动”的研究,以观察为依据进行游戏化科学探究活动的循环改进。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观察;在互动研讨中,学会解读;在实践反思中,理解《指南》(这里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逐步明确游戏化科学探究活动的理念。
1份专题性教师问卷:从了解教师理念、需求和问题出发,聚焦游戏化科学探究活动和教师观察素养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内容汇总,让导师结合我园情况做VIP精修坊定制。
5场导师微课程培训:马天宇老师的《研读孩子:观察那点事》、陆君珍老师的《教学游戏化的一些基本概念》、郑新华博士的《第一次观察报告的初分析与后续观察的建议》、张娜博士的《幼儿访谈思维导图和幼儿合作科探思维导图解析》、王丽琴博士的《叙事性观察报告的撰写与解读》。
4次教师课例活动观摩:11月28日,观摩大1班个别化科探活动;12月5日,观摩大1班和大3班个别化科探活动;12月20日,观摩王宁芝老师的《多米诺骨牌》第一研;12月28日,观摩黄炆烨老师的《骨牌小达人》第二研。
24名幼儿观察记录交流:在个别化学习活动中,我们随机选择个别幼儿进行观察,站稳“10分钟”让我们体验观察的过程和意义;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两两结伴合作观察,通过分享我们对幼儿的学习观察,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儿童形象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中。
我们最大的感受和感动是高容量的内容,不高深。每次活动前,通过微信群进行双方沟通,明确本期活动的重点和安排,明确活动的准备和分工。每次活动中,通过PPT图谱、思维导图、照片解析、观察分享开展研修活动,将研究目标中的内容一一化解在过程中,涉及“观察方法”“教学反思”“观察报告”“幼儿分析”“指南学习”“幼儿评价”等教师专业发展内容。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基于观察的反思和再学习。
精修坊的互动有多少?
77份文件:凝聚导师的培训精华、观摩老师的心得和报告、导师的分享和资讯,执教教师的观课表,每个人都卷入式地积极参与分享互动,从中也反映出我们对工作的热诚和专业的态度。
7次链接:寻找和“游戏化科探活动”有关的专家信息和学习内容。重新理解“活动区材料的投放方式与幼儿行为及发展的关系”(华爱华)、“聚焦技术还是唤醒自觉”(郑新华、张燕)、“运用观察记录表,学会看孩子”(李蓓)、“不会观察?先从两个视角入手”(谢海英)、“你真的会观察儿童吗?”(幼师口袋)、“探索性活动区的特点及环境创设”(华爱华)、“幼儿园教师的第二世界”(姜勇)等文章的主要观点。
无数张照片:每个人只要打开“锦绣幼儿园科探游戏工坊”微信群里的“查找聊天内容”中的“图片及视频”,就能还原我们用手机记录的所有内容。满屏的照片和录像都记载了幼儿多米诺骨牌的学习过程和我们蹲下来与幼儿亲密互动的身影,我们的视角从注重教师的课堂表现、教学技术转变为关注幼儿的学习过程、发展成效。
我们最大的感受和感动是,越是高频率的互动,教师越沉静。大家静心专注的投入程度,身体力行深化理解的历程,都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教育的效果。细抠幼儿学习的每个瞬间,反思幼儿发展的每个表现,不知不觉中,我们被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所感动,也更理解蒙台梭利所提到的“教师必须是沉静的”。“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组成”。[8]理解儿童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而理解的前提是,必须运用我们的专业眼光,从原先的教学者转变为儿童的研究者,综合应用观察、倾听、描述等方式,使儿童现象更为立体地、丰富地呈现。我们因我们的发现而敬畏儿童,因为他们都是“小精灵”,每一个都蕴藏着无穷的发展力量。[9]
团队陆续独立研发了系列为基层学校服务的课例精修工作坊,参与的教师高度投入精修工作坊的学习过程,收获到比一般的讲座、零星课例活动所难以企及的深度成长。我们也因此更加坚定了将课例研究进行分层课程化的方向,未来,我们会立足已经形成的这些课程产品,为更多学校、更多学科、更多学段的教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