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结

四、小结

目前关于课例研究的专业论述,多是紧密围绕着理论辨析、操作流程、典型案例等要素展开的。这些能够帮助课例研究在国际学术领域中取得影响力、快速传播,并且对在既有理论体系中确定自身的位置有着直接和明显的作用。然而,我们是否能够换个角度去重新思考呢?尽管现代意义上的课例研究建立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存在的土壤,特别是东亚国家中某种共同的文化土壤是不是也需要被纳入研究的视野中?就像很多研究者所指出的,课例研究被移植到欧美国家都存在着水土不服的现状。我们是否可以把课例研究放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中去对比?或者更为简单地说,我们是否可以把一个课例研究个案放在较长的时段中去观察与反思呢?

这也是课例研究的一个历史的面向,更为重要的是,如同陈向明与顾泠沅等学者所暗示的那样,我们可以将课例研究放置在实践主体的角度重新审视。知行合一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承载其主体性上,承载于这个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和创新性上。

当我们把实践主体重新放回到所处的情境中,认真观察其实践的细节时,或许我们就能发现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被习以为常地忽视,这种忽视往往遮蔽了寻找新的可能性。

或许我们也能在那些非典型案例中,发现教师重塑自我生活世界的努力和价值,而这些往往伴随着对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和再造。恰恰就是在这些动态发展的个案中,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专业的成长。

或许我们能够在那些将自身作为观察工具的开发与使用中,发现课例研究是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进而我们也能发现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有效现实,教师并不纠结于对结构性和规范化的研究或论述上,因为他们深切知道光靠这些是不够的,教师的实践智慧或知识才是变革教学的不二法门。

【注释】

[1]JOSEPH J.SCHWAB(2013),The practical:a language for curriculum,J.CURRICULUM STUDIES,Vol.45.

[2]\[美\]Clea,Makoto.课例研究\[M\].马晓梅,邓小玲,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序言.

[3]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序言.

[4]Chen,Xiangming,and Yurong Zhang.“Typical Practices of Lesson Study in East Asia.”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54.2(2019):193.

[5]安桂清.课例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0.

[6]Chen,Xiangming,and Yurong Zhang.“Typical Practices of Lesson Study in East Asia.”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54.2(2019):193.

[7]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3-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