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本程序

三、基本程序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例研究,课例研究小组在早期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区域层面推动基层学校开展课例研究的八步基本程序,简称课例研究“八步曲”。

第一步,确定各校参加课例研究的学科和主要人员。

第二步,所有教师阅读课例研究学习资料。学习这些资料的过程,也是课题组成员逐步确定的过程,缺乏兴趣或感到不能坚持到底的教师可以选择退出。

第三步,各组开展讨论,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在此基础上共同确定本校课例研究活动的开课教师与教学主题。

第四步,开课教师独立备课,尽量体现课例研究对备课的特殊要求,如复线型教案的撰写等。

第五步,选择合适的时间开放第一次公开课,所有本校课题组成员参加,作为观察员从不同视角观察课堂进程。教学过程全程录像,便于事后对课堂过程进行记录、整理、分析。

第六步,第一次公开课结束后,课题组成员一起进行议课。不同于一般的评课,每位成员发言时,要提供自己观察课堂的记录,给开课教师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第七步,开课教师修改教学设计,重新上一遍该课,换一个班级进行。也可以由另一位教师将修改过的教学设计到自己班上实施,课题组成员同样一起观课、议课,重点观察改进的情况和效果。

第八步,开课教师和课题组成员均撰写研究报告,其中开课教师负责完成完整的课例研究报告,课题组其他成员主要写自己参与活动的体会、观察记录等。

与行动教育、中国香港课堂学习研究、跨界课例等模式的程序相比较,该课例研究小组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一步和第二步的增加:课例研究小组成员的确立与理论学习。我们在访谈中发现,早期参与课例研究的主力军:民办小学中教师来源多为非师范专业的专科生,教师资格证书也并非全部具备,教师因此需要完成某种通识性的理论学习和常规教研学习。另外,教师的流动性较强,这种流动性不只是跨校跨行业的流动,而且在学校内部存在较多跨年级和跨学科的流动,有位校长这样形容,“哪个岗位需要人随时就去哪个岗位”。这种局面带来的是教师参与的不稳定性,为此我们需要确保教师固定参与课例研究活动。

此外,也主要受到日本课例研究的影响,如要求“复线型教案”撰写;又如强调所有参与人员撰写与总结研究成果,而且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也被作为项目关键点得到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