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郑新华博士邀我为其新著《课例研究——基于区域课程化实践的变式探究》作序,我有幸先读文稿,学习、思考、比照、憧憬,颇受教育与启发。
我是一名长期在教育实践第一线耕耘的草根教师,虽知教育科研的重要性,期盼教学实践既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指导,又能破解诸多教学难题,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但毕竟自己参与研究的课题甚少甚微,并不具备多少发言的资格,邀我写序,确实有点勉为其难。好在于阅读文稿中,受郑博士长期深入学校教学第一线,醉心科研创新至真至诚精神的感染,得益良多,故而,不揣浅薄,说几句外行话以供参考。
课例研究,着力于浦东新区学校课程化实践的变式探究,吸取课例研究移植到欧美国家发生水土不服的教训,更重视中国教育文化的土壤,运用中国教育的众多元素,使课例研究、课例研修在学校基层扎扎实实开展,变式的轨迹清晰,探究取得实效。幼教、小教、初中教育,三轮、五轮、九年教师可持续发展,带领教师以科研促教学改进,促质量提高,十年辛苦不寻常。其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思考与借鉴。
一、聚焦课堂教学,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
课例研究当然要聚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内涵极其丰富,带领教师研究什么,才能使教学有突破性的进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从以知识为本转换为以学生为本,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了不起的进步。然而,理念的转换、提升,并落实到教学行动之中,绝非轻而易举。教学的长期操作形成了一种惯性:知识是实的,学情是虚的;知识真抓实干,学情毛估估;听课、评课,重点观看与评价教师执教的水平与表现,即使观看学生,也往往挂一漏万。课例研修针对这些不良惯性加以革新,认为最终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标准不是教师的教学,而是学生的学习,教师“教得有效”只能体现在学生的学上。课堂观察是核心环节,观察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这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学习过程定格、扫描、搜集、记录,对采集到的详细信息进行反思、分析,再加上前测、后测,就能切实找到改进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以学生学习状况为实证改进教学,这是真改进。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不再虚幻,而是落到实处。
二、研究镶嵌在教研当中,促进“内生革新”。
在普通教师心目中,教研与自己的教学工作贴近,组织机制、任务目标、功能作用,历时久远,习以为常;而科研是高一层的事,理论的活儿力所不能及。其实,教学要高质量,离不开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习近平主席说,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研较多的讨论是教什么,也研究怎么教,而科研不仅研究怎么教,还要深入探究为什么这么教而不能那样教,须上升到理论上来推敲、判别,寻找其中固有的规律。识得真,勘得透,就能指导实践,促使教师成长,自觉提高教育质量。课例研究不是撇开教研另搞一套,而是以教研为基础,嵌套在教研之中,尝试着对教研的某种超越,追求“内生革新”。这是课例研究本土化的做法,这种变式也取得了明显效果。“课例研究”变成“课例研修”,教师不仅仅是优秀课例的出产者、观察员,还将自身融入课例研究的进程,与课例研究一起成长,与课例研究共同体一起进步。
教育科研重视本国教情,充分运用条件,可取得良好效果,这一点我是有体会的。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教师学习研究中心确立“关于向老教师学习的研究”科研课题,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育学院邀请英国牛津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国上海第二师范合作研究。于是,我们就进行了青年教师职初“师带徒”的培训模式的跨国比较研究。总联络是马立平,当时她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尽管研究的目标、内容、流程、众多资料积累,如日程表、周记、访谈、课的录像等有一致要求,但由于历史土壤、文化背景、地域特点、教育现状种种差异,师带徒过程中各项问题讨论的比重都各不相同。结题总报告特色鲜明,在国际交流大会上获得好评。
三、共享共赢,赋学习共同体以生命活力。
科研项目的开展常有这样的情况:部分成员积极主动,部分成员被动跟从,甚至不跟也不从了。有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还是很不错的,但从理论到做法,其价值与意义未被真心认同,推广运用当然就摆不上位置。课例研究在区域课程化实践中历久不衰,当然有诸多因素支撑,但角色的准确定位不可缺少。
郑新华博士开展这项研究,是从抓研究伦理开始,其中特别是淡化某种“科研员”身份,真心做到与教师打成一片。不少教师有一种误解,认为科研员,包括教研员,是专业上的高人,是对教师专业巡视、评判的“钦差大臣”,些微恐惧、戒备,就形成屏障,形成“隔”。课例研究起始,就打破这种“隔”,这是明智之举。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课例研究实践,每位参与的教师从自愿到自觉,成为研究的主体。分工、合作、反思、修正、互补、共享、提升,专业眼光打开,构建了新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获得了新成长。
这个学习共同体之所以能对已有理论作批判性分析,教师实践知识更新、增值,精神获得成长,关键在有淡化身份的科研员引领。不是居高临下,而是身入其中,在学校、在教研组、在课堂,倾听,观看,把方向,出主意,具体指导,攻坚克难,亦师亦友,紧扣学生的学习发展核心共同创造。科研员通过课例研究去深描如何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就可触摸到这个学习共同体的生命活力。
祝愿教师不断增强科研意识,也祝愿区域科研不断取得新成果,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