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为本的专题课例研修课程
校本研修活动课程化已经成为很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改革的路径。其课程强调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切合了校本研修现状中较为典型的问题,例如“活动计划性、针对性差;听课缺乏明确的目标;理论学习离课堂实际太远;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6]
以上这些问题都属于内容和实施中的问题,而通过课程理念,让教师从“目标”和“评价”的角度重新思考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校本研修的问题,而不是就事论事。其中课程目标包括表现性目标和教学目标。表现性目标与教学目标虽然共存于课程实践中,但它们依赖于活动与评价。传统校本研修活动只强调教学目标,即强调研修活动中的规范与技能,而基于课例研修的校本课程则更为强调表现性目标,具体表现为教师们如何运用已学到的知识,进而评价已获得的认识理解;借助主题,扩展、拓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深化,进而赋予主题以个人特点。在实践中,它能唤起教师的主动参与性,推动教师个体的实践性知识的快速发展。
案例3.1 南汇二中见习教师带教基地课程建设
从2012年起,浦东新区就开始了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项目,我们学校是基地学校,作为数学学科带头人,我也承担了学科带教任务。虽然18个培训点看起来很复杂,但落实起来,真的难不倒我们这些带教导师。
最难的其实是区里要求的课程征集。从来没有做过教师培训课程的我,拿到区里统一发放的课程征集表,感到无从下手。课程选点就是很大的麻烦,更不要说还要设计出课程目标、管理与评价等元素。
2014年9月,我加入了浦东新区“课例研究课程化”的教师团队,核心成员高博士已经带领团队中的两位小伙伴在区里成功申请了“基于教学设计改进的课例研究”选修课程。这次面临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课程的征集,她慷慨地把课程申请和实施的全部材料与我们共享。团队里,和我一样也是见习教师导师的小伙伴还有三四个,我们一起讨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学校见习教师的选题,一起琢磨课程名称与目标,尝试将目标与评价建立联系,用表现性评价来重构目标中教师的行为表现。不知不觉,我不仅顺利完成了课程申请,还在首批课程征集的专家评审中获得了A级。在后面的课程实施中,团队伙伴也给予了我很大帮助,面对本校和来自外校的各学科见习教师,我以一节课例现场课为中心,带领校内多层次教师一起研讨、一起观察,“见习教师课例研究实践方法”这门课程一试成功。见习教师们撰写的课堂观察报告,还被公开发表在《学习报》教师专业发展版上。
从上述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如何“落实”培训是非常清楚的,因为这与“老带新”没有太大区别,都是常规工作。但是面对课程化的挑战,我们发现平常的做法好像没有办法转换为课程表达,特别是将零散的18个培训点如何进行有机的结构化,用课程要素统整和架构研修活动。由于有先进的课程理念支撑、配套的运作机制,特别是“内容与形式”与“目标和评价”有针对性匹配,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保证了研修效果。不仅课程本身被肯定,重要的是见习教师也有了巨大的收获。
艾利奥特曾经说过,“课例研究使教师研究作为一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再次出现”。这种形式在实践中需要转换形式,随着课程轮数的推进,不断积累和更新各类研究数据,校本研修的组织者们可以将这些数据以专题的形式加以组织,进行比较和对照,从一系列具体案例中提取经验,形成某种PCK假设,进而通过进一步的研修工作坊去验证和发展,从而实现教师PCK的“创造”,同时课例研修也随之持续“更新”其形式与做法。
多年来,浦东团队开展的课例研究大多以校为本,主动贴合学校发展需求与具体教龄阶段的教师的成长特征,开展最为解渴的自定专题课例研究。团队成员一般1~3人进入该校,与校内的骨干教师、教研组长们密切沟通,选定研究主题和教学主题,组织教师集体进行观课议课,通过至少两次课的设计与改进,完成相应的专题课例研究报告,受到教师们的普遍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