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课例研修课程的定位
研究者有了2008年首轮课例项目实施的经验积累,开始致力于将课例研究的模式、策略发展成适合具体学校、具体学科的校本研修课程;适合区级青年教科研骨干培育要求的个别辅导课程,以及适合全区教师自由选修的微型通识课程。
课例研究在浦东新区的推广,更多地体现了“课例研修”的品质,并且经过多年的研修案例积累,逐步走向了课程化的方向,初步形成了一些校本、区本的师训课程,根据其内涵可以简称为“课例研修课程”。
这种课例研修课程区别于四种常见的教师研修课程。(1)听专家的讲座,有主题,有很专业的学科内容,但无教师或很少有教师参与,个人知识难以形成和呈现。(2)一些低结构的教研活动,已经做到了有主题,但这些主题首先不是教师自己提出的。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虽有参与,但往往是按某些规则的指引去策略性地表扬上课教师;尽管能获得若干有用的技术和方法,但很少能因此产生触及自身学生观、课堂观、学科观的深度改变。(3)师徒带教,可能是目前教师参与度最高、与学科知识有最直接接触的一种研修方式。但由于师父自己较少具备课程化的能力,使得带教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知识,很难逻辑化、组织化,以形成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以及能表达出来的教师个人知识。(4)公开课,能保证传递更多实践性的、个人化的教师知识,但课程化的程度较低,研修内容稳定性不够,研修目标和评价手段也相对薄弱。
概要地说,课例研修课程是在完整的、充分的课例研究基础上展开的教师研修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践型教师研修课程。课例研究经过课程化之后,不仅能做到融理论形态的知识与个人实践智慧于一体,也由于有前期的充分准备、后期的成果凝聚等环节保证,教师通过全程参与、做中学之后,能更好地完成预设的研修目标,评价手段也完全可以做到多元化。因此,课例研修课程更容易成为受广大教师欢迎的、有助于改善当前教师培训现状的课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