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评价”,拔节生长

二、反思“评价”,拔节生长

施老师:

我一直认为,教书的意义是发现发展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并帮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在真正成为自己的道路上建立“学习的意义”。做教师也是在不断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内心力量的过程。有些教师能写一手赏心悦目的黑板字;有的擅长钻研教学,年纪轻轻就成为学科骨干;有的教师喜欢做班主任工作,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有的教师擅长教育管理,以细致周到的工作赢得同事们的认可。而我的路在何方?以前我很茫然,总觉得自己没什么突出的能力,想要把工作做得更好,却也成效不大。而我的这一次研究经历,让我有了自信。我经历了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完成了区级课题,第一次做课例研究,第一次做学情分析,并将之与自己的教学建立起联系。也许,我可以在教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一些。

几个月之后,浦东教发院科研室下发了“黄浦杯”长三角城市群征文启事,并附有辅导讲座的通知。这么高规格的征文比赛,我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而且2014年的征文主题是“我们的评价”,这是一个富有挑战的题目。教育评价一般多采用标准化考试等结果性评价,比如期中、期末考试,中考,高考等。而究竟怎样去评价一堂课好不好呢?各地也都有教学评价表,尽管各区县的评价表设计略有不同,但主要还是直接评价教师的教学表现。在社会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学评价的视野如何与时俱进呢?我去聆听了区里的动员辅导讲座,觉得自己可以用区级课题作为素材,可是具体怎么写,脑中还是没有方向。彷徨时,郑博士建议我以《雁》的课例为写作基础,就从学情分析的角度构思文章,鼓励我参加这次征文。

郑老师:

每次“黄浦杯”长三角征文比赛,浦东新区都非常重视。在我看来,它是全国最有权威、影响力最深的基础教育群众性教育科研的交流平台,而不仅仅是一次竞赛。我们每年都会从各届青年班中发掘优秀文章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恰好当年的主题是“我们的评价”,而施老师的文章则是聚焦在“以评促教”,通过过程性的学情分析来指导教学。这种学情分析不仅停留在课前或课后,也出现在课堂上。

也就是从那次合作开始,我将自身课例研究的焦点放在了“日常课如何开展课堂观察”,因为毕竟有观察员参与的课还是少数,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如何开展观察并进行学情分析呢?我们提出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并创设积极的学习活动,就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巡视、发现任务完成程度,并选取代表交流,而是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难点和生成点,进而充分利用,课堂的精彩才有了更大的可能。最终我与施老师合写了一篇论文《基于课例研究的课堂观察》,引发了当时第三教育署的关注,在该署的教导主任培训会做了主题发言,而施老师作为合作者也参与其中,这也是她第一次在区域层面上做公开演讲。

施老师:

这是一个我未有尝试过的评价维度,我为这个想法而激动。同时,问题又来了,那次课例研究的资料太多了,教案、反思和课堂观察记录林林总总加起来有15 000多字,教师、学生和观察员都参与,我应该怎么取舍来行文呢?自己犹如站在交错繁杂的时空之中,我反复阅读这些琐碎甚至片段式的文字以找到方向。学生的视角!哦,如果课例过程似画扇,那么学情分析就是扇面上,连接每一根扇骨的一线山水!于是我跳脱出事件的当事人身份,作为审视者,从自己课例的沙盘中梳理出三个点:

1.课前,教师收集了学生预习后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进行统计归类,由此聚焦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哪一方面存在疑惑。由此,把握到了学生知识能力、认知水平和情感价值观的起点。

2.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以学习起点为依据,每一环节的设定都有指向性,落实了相应的能力目标。

3.教学评价也从学情分析的三个层面展开:知识能力、认知水平和情感价值观。接着,我便调集课堂观察、课后作业、阶段考试这些评价工具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的连续性证据。

接着,我们将评价视域进一步延伸,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评价,并非只聚焦评价的结果,而是期望围绕“学生”这一学习主体,通过学情分析将学习结果和学习起点进行对接,从比较中审视教与学的关系,审视教学行为是否适切学生的发展,更深化了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而对未来的教学产生意义。

这次参加“黄浦杯”长三角征文,我默默下决心:只能做好,不能回头。我系统化反思自己做课例的过程,并进行了研究的回望和实践的提炼。感恩的是郑老师与我一直不断地进行头脑风暴,不断地提炼斟酌,最终《最切近学生发展的初中语文教学评价》一文新鲜出炉。首次参加征文的我,那一年幸运地获得了一等奖,这篇论文也被收录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评价30种新探索》一书中。

郑老师:

当施老师拿出初稿的时候,浦东课例研究团队的领衔人王丽琴博士建议一起做个“磨稿会”。在第一次磨稿会上,她分享了自己的文章,得到了很多老师的鼓励和认可。也就是从那次开始,施老师加入了课例研究团队。我没有问过她,当初接受邀请参加团队时感受如何。而我却感受到从学员的身份转换到同伴,施老师的加入是活化了我们的血液,同时也刺激了我们的团队。王老师要求团队成员每年要读书、实践,积极参与征文等活动,团队成员这些年在“黄浦杯”上表现不俗,已经拿过市级一等奖5次,二、三等奖更多。这种主题性的征文,帮助有过课例研究实践的教师有主题地反思走过的路,使课例研究留下的琐碎与无序原材料,有机会提炼成为主题鲜明、线索明晰的教师个人主张。施老师的经历就是一个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