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结果
1 是什么决定了教师眼光的差异?
易老师和贾老师同为参加二、三两期的教师,两人的教龄差异比较大,易波是一位成熟期教师来参与研究,贾舒茵是在教学的第二年就接触了课例研究。综合这两人的访谈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两人有很大的趋同性:
(1)关注个体差异,都提到了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如易波讲道:“优秀的孩子不再是主角。课后反思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学习是否真正发生了。”贾老师讲道:“发现他们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教师对待每个孩子要有不同的方法。”
(2)关注同伴论争,都明确表示要截取的片段是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也就是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同伴争论。
(3)关注任务的挑战性和对学生高阶思维的训练。易老师提道:“有老师进入小组对全体进行指导,以及对难点、要点进行指导。”贾老师提道:“讨论的内容,或者学生动手的过程,有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调整。”显然,教学中设置的任务对学生来说,不是一次性或者很容易就能完成的。在讨论或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或困难,需要老师的介入,并且有学生调整的过程。
而杨老师提到了两个观点:一是日常会去进行一些简单的前测。二是课堂上更关注师生之间的问答。也就是说,她有学生个体差异的意识,可能会根据简单的前测调整或设计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活动。但在课堂上更倾向于师生之间的答疑解惑。
反思:三位老师都是参加了两轮活动,为什么易老师和贾老师有如此之大的趋同性,而杨老师的关注点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呢?我思考了三次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第一次“职初教师的理答”:无小组合作。
第二次“课堂观察”:有同桌合作,合作内容是对小练笔中注意点的复述。
第三次“元认知”:用小组合作贯穿整节课。
虽然参加第三次活动的老师,多少都表达了对于“元认知”这个主题的认识比较模糊这样一个现状,但是因为只有第三次活动研究的是学生的“元认知”,为了观察到每个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不同,以及元认知能力在学习中的运用,所以第三次研讨是真正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学习的。易老师和贾老师都参与了第二次研讨,对于如何进行“课堂观察”有了比较完整的认知,而在第三次,又对个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学习状态有了深入的观察,因此,他们内心更加认同“个体差异、同伴论争”这些要素。
而杨老师,虽然是第二次活动的执教者,但是因为教案是由课例组长设计的,学习活动也更多呈现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个体学习。因此,她虽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理念上的认同,但是没有实践的刺激和支持,很难真正触动或者改变日常的课堂行为。
2 教师都表现出什么样的专业眼光?
易老师:讨论的关注点是学生的掌握和反馈情况。也就是聚焦到了学生的学习。
贾老师:希望能解答自己在听课过程中的疑惑。这里体现了大多数年轻教师的心声。
杨老师:希望有理念碰撞的过程,更趋向于教师间的合作理解。
大家都谈到了在研讨过程中,希望有切实帮到自己的言论,也希望看到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的思考和论争。也就是说,在讨论过程中,都对于“实质性讨论”和“合作理解”有一定的期待。但是对于“聚焦学生学习”这个点,论及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