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写作与分享

(四)课例写作与分享

一份好的课例观察报告包含哪些要素呢?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我们也不希望教师为教师提供所谓的范本,我们更希望借助学员之间的研讨,自主提炼出接近学员已有基础的报告要素。

我们会借用已有学员或者区域优秀个案作为分析范本,梳理出规范的课例观察报告包含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在若干次课程实践研讨中,我们归纳出应该有如下基本要素:

·我观察课例的基本情况概述。

·我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我观察到了什么。

·基于观察发现我提出了何种改进建议。

虽然观察报告呈现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一般而言,它会受到观察的分工、工具、目的等诸多因素制约,但是都需要回应上述四个要素。恰恰是在回应的过程中,展现了观察的差异化。例如,“课例基本情况”中,很多报告都会关注到观察对象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班级等,而在我们课例课程中,尤其强调的是对象的学情分析,并且借助于实证的方法来采集。因此,课前访谈或小测试都会成为所观察对象的基础信息。

“如何观察”的内容中,我们倾向于要求教师展现观察量表的开发和使用,以此来表达观察的过程性描述。教师可以聚焦重要实施环节进行深度描述,也可以就活动整体而展开。如果教师能够较为熟练地进行描述,我们会提议教师增加难度,进行“对比式”观察,也就是将改进课的观察纳入进来。在寻找“两课”共性的基础上,验证和反思改进建议。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观察量表只是提供某些数据和事实,我们还需要现场的情景还原。这就需要补充相关细节描写。这些细节可以是量表填写时的随机记录,也可以是录像或照片的事后回放。这些细节不仅是幼儿本身的状态和动作,也可以是观察员本身的情绪、联想、预判。能够写出这些的观察员,往往证明了本人的主动观察的积极态度。例如,“预判”其实指向了观察员对幼儿学习表现的分析和后续结果的猜测,观察员借此把自己“卷入”幼儿的学习之中,无论其“假设”证明或证伪,都可以成为写作的主题之一。

而“观察发现”,学员们会聚焦在幼儿学习中的典型问题,这些典型问题可以来自现场观察的交流,也可以来自儿童学习作品的分析。发现的核心是通过幼儿的学习来反观教师的教。因此,分析问题最终指向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材料投放、环境创设、教学的生成等方面。例如:

从以上观察的结果来看,6号女孩对“连接”有一定的经验;从操作的熟练程度来看,她的精细动作发展较好;她爱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愿意尝试与别人不一样的连接方式。基于以上观察结果,建议教师增加相同材料的数量,以满足幼儿的操作需求。

(2017-6-14,研修日志)

在写作中,“建议”往往是与发现并置在一起的,这样的好处是直观。就像上面的“连接”例子那样。但是我们希望教师能够更进一步,不仅反思执教者而且也要反思自己作为观察员该如何优化自己的观察。这也是我们课程观察报告较为显著的特点之一。